聆听美文267期【特区40年⑨】陈卫华 | 追寻梦想
王惠平
2020-09-09 16:08


追寻梦想

作者  陈卫华   朗诵  蓝予

1993年春,我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包,带着对前路的迷茫来到深圳。
来深圳之前,算一个文青,看了几年文学作品,发表了几篇小说,正憧憬成为著名作家时,国企面临改制,于是,我一挥手,来深圳寻找桃花源。
因为文青,所以打工的这些年对深圳的观察和理解自然有文青的视角和思考。

在关外工厂时,每天劳动繁重,晚上加班到十点,然后抢卫生间抢晒衣服的绳子,睡觉已到十二点,日复一日,人成了会眨眼的机器,大脑渐渐麻木。偶尔能看到工友床上有一本翻得皱巴巴的《佛山文艺》,有喜欢看书的工友会眼前一亮,抢过去翻几页。而晚上加班时,车间主任用收录机放韩宝仪的歌,正面反面,一遍一遍,大家都不觉得烦。
后来到了市内公司上班,条件好些了,晚上,同事除了聊天,也会买些书看,有《读者》、《穆斯林的葬礼》、《小说月报》。

1993年底,我在公司宿舍的木板床上,写了一篇散文《生命草》,发在第二年的《江西日报》上。1994年底,在另一家公司宿舍的小方桌上,我已被炒鱿鱼,离要求搬离宿舍还有十五天,我焚膏继晷,用倒计时的方法,赶了一个中篇《抚摸太阳》。后来寄了一家刊物,石沉大海。再后来上班忙,无心再投,最终成了一沓废纸。

记得2000年前后,《深圳商报》上有一场讨论,深圳有没有文化?我就想,深圳作为现代化工业城市,有先进的工业文明,还有上千万打工的年轻人,最少初中最高博士后的学历,怎么会说没文化呢?这不都是文化吗?时尚的服装,精致的广告牌,华丽的歌厅,典雅的咖啡店茶庄,几万家广告公司,上千家印刷厂,偌大的书城图书馆,这就是文化啊。如果再微观一点,文化就是工厂宿舍上的《佛山文艺》,是公司木板床上的小说手稿,虽然在夹缝中求阳光,活得一点都不滋润,但不会死,不会成为沙漠。

从1994年到2014年,是我真正远离文学的时期,打工、做生意、创办自己的企业,一路跌跌碰碰,但对文学的牵挂还在。

201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邂逅邻家文学社区,看了几篇作品后,我诧然发现这里的作品都很鲜活现实。那个时候,我常做的一件事,晚上忙完一切后,打开电脑看邻家的作品,渐渐地,走进了睦邻文学中……

其实,深圳就是这样一个城市,机会俯拾皆是,只要你谦卑地脚踏实地不断地努力追求,相信梦想就能成真!

(以上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


陈卫华,江西人,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南漂深圳,2015年重新开始写作。有小说发表获奖。专注和赞赏现实主义题材。

朗读者


蓝予,本名王惠平,深圳特区报新媒体《读特》“聆听美文”栏目的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深圳市作协理事。现已出版一本长篇小说《苏醒》,五本散文集《得闲来叹茶》《人与动物的距离》《转身回眸》《心灵的故乡》《柳黄霜白时的背影》等。一本《蓝予国画作品选》,一本《“清风雅韵”蓝予国画作品集》。

监制:夏岩青  录制:杨义  编发:读特APP   点本文右下角:下载读特客户端收听。

如果您喜欢《聆听美文》,请给我们投稿,加微信:251330018

(作者:王惠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