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量“智能焊工”上岗开焊!深超总C塔项目应用系列智能建造技术打造全国示范工程

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通讯员 任思卓 罗琳娜 袁月 张孙力
2024-09-05 17:32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9月5日上午10时,在阵阵蓝色火花之下,10台智能焊接机器人在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同步开焊。大批量“智能焊工”在项目现场施工作业,这在国内建筑施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同时,项目智能建造中心正式启用,标志着C塔项目进入智能建造实施阶段。

记者看到,“智能焊工”的工作岗位分布在项目东塔外围的5根巨型钢柱上。眼前的焊接机器人由一个白色方盒状本体控制器和焊枪组成,本体控制器固定在钢柱上的环形轨道上,一键启动后即可自动进行焊接。“项目应用的焊接机器人装载了高精度的线激光传感器,操作起来十分便捷,可以自动识别焊缝坡口,误差能控制在1毫米以内,焊接接口十分整齐。”中建五局C塔项目总工程师单宏伟表示。

据介绍,本次应用的智能焊接机器人为中建钢构自主研发,使用后工效可提升约30%,一次合格率提升至99.5%,同时较传统焊接可实现节能减排约20%。目前项目已累计投入15台不同类型的焊接、除锈机器人,主要用于东塔10根直径2.5米外框钢柱、约7000吨钢构件的现场焊接任务,约占项目柱类构件的90%。

在机器人施工现场旁,就是钢结构智慧建造中心,它相当于1个标准集装箱大小,也是一座“可移动智慧胶囊工厂”。中建钢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该中心可自由搭配10台不同工序的机器人和配套智慧管理软件,展开后即是按项目场景定制的微型产线,操作工人经过培训持证上岗,1个人可同时操作3台机器人,在提升项目施工智能化建造水平同时,还能有效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由深圳湾区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建五局总承包、中建钢构参建的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位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十字双轴”中心,建筑最高高度400米,是全国连廊双子塔第一高楼,建成后将成为片区TOD地标,代表大湾区城市综合体标杆。

C塔入选深圳市首批智能建造试点项目。据中建五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指导下,该项目建立了“一软一硬一网一平台”智能建造体系,将探索应用一系列智能建造新技术,打造全国智能建造示范样板工程。

“一软”,是指项目通过软件模型实现工程“数字孪生”,从而对建造全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设计、建造、交付的一模到底。项目钢结构工程全过程应用BIM+技术,将钢结构深化设计、加工、运输、安装及验收各阶段的数据信息,与BIM模型挂接,打造“工厂-工地的工业化全链条”管理体系,从而实现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化管控。

“一硬”,是指应用“造楼神器”贝雷式智能顶升钢平台,搭载智能机器人、智能装备,完成施工中繁重、危险和重复性高的工作,打造人机协同的作业环境,提高施工效率和安全性。在这个空中作业工厂里,可同时组织多工种多专业的立体化穿插施工,实现类工厂的工作场景。布料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等12款智能机器人和智能塔吊、智能电梯等4款智能设备协同作业,有效提高智能化施工水平,实现超高层的快速建造。

“一网”,是指利用BIM、大数据、AI、云计算等核心技术,集成软硬件系统,建立工业级物联网平台,包含无人机巡检、用电监测、环境监测等18项子系统,实时采集、汇总、分析数据,为项目生产提效、防控风险提供数据支持,实现人机协作和要素互联。项目与哈工大团队合作,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监测体系,通过这一建筑“健康管家”,实现结构设计验证,结构、幕墙的性、形、态监测及安全预警,为施工、运维期提供安全及使用舒适度保障。

“一平台”,是指基于BIM-nD理念开发C塔项目智慧管理平台,整合土建、机电、钢构、幕墙等信息,实现BIM模型和施工过程关键数据的同步,通过数据、模型可视化辅助决策,以数据化驱动项目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助力项目高质量建造与数字化交付。

目前,C塔项目正冲刺地下室结构全面封顶,东、西塔楼均施工完成核芯筒5层结构施工,西塔正在安装造楼机,东塔塔楼已完成造楼机的安装,即将正式投入使用。项目计划于2027年2月底建成交付。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C塔项目效果图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余海蓉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 通讯员 任思卓 罗琳娜 袁月 张孙力)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