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米修与木心”展率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品包括两位艺术家近50件画作,以及各自的诗集。展览在10月11日结束。随后,于10月14日至12月15日,巡展至乌镇木心美术馆。
亨利·米修是20世纪重要的法国诗人及现代主义画家,木心是死后闻名的中国画家与诗人。2015年,巴黎市立现代艺术美术馆策展人,同为亨利·米修的长期研究者弗朗索瓦·米肖发现了木心,遂萌发了举办跨越东西联展的构想。在策展的四年时间里,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法兰西学院外籍终身通讯院士、亨利·米修研究者董强也加入了策划筹办工作。
本次展览是亨利·米修的画作首次在中国展示,也是木心画作首次在上海展示。策划人弗朗索瓦·米肖和董强表示,这场展览旨在呈现米修与木心的内在关联和迥异之处,构建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相遇。
虽然米修与木心彼此并不相识,却同样拥有特异的禀赋与经历,都践行着亦诗亦画的艺术生涯。绘画与诗作,是两位天才救赎内心的方式,得以从乱世苦难中抽离,遨游“内在世界”。策展人董强说:“观看米修与木心,重新阅读他们,其实是试图回答一个迫切的问题,即在一个高科技几乎碾压一切的互联、物联、智联的世界里,人是否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精神空间?哪怕小到微乎其微。”
据介绍,米修酷爱东方文化,曾于上世纪30年代泛游亚洲,他极度迷恋中国书法、水墨和戏剧,坦承自己前往中国并非寻觅异国情调,而是出于内心的需求,渴望获得一种新的观照、新的语言。上世纪40年代就学上海艺专的木心,则毕生向往欧洲文化,在诗中徜徉巴黎,在默默无闻的漫长岁月中,保持诗学与绘画的世界主义。在本次展览中,两位“流动的灵魂”将停下脚步,在新世纪的上海,彼此相遇。
编辑 陈冬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