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让东方智慧焕发新生机

​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陈子阳 通讯员 陈佳佳 王军飞 查冠琳
2024-08-26 14:13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以科技之刃解读中医药疗效之谜

开栏语

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伟大事业都成于实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唯有实干奋斗,才能赢得未来。为展现南粤大地实干奋斗者的风采,今起,深圳特区报推出“奋斗出新彩 实干创未来”系列报道,讲述各个部门、各条战线、各行各业不断突破、苦干实干、创造奇迹的奋进故事,激励广大干部群众锐意进取、不懈奋斗,以实干笃定前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凝聚起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敬请垂注。

行医36年,张忠德成为岭南中医的一块“金字招牌”。

作为一名医者,他常道:行医如行善,医务人员必须把善和爱放在心里,以岐黄之术护佑生命之火。作为一名现代中医人,希望以科技之刃解读中医药疗效之谜,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行医如行善,追求精益求精

1988年,张忠德从广州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进入广东省中医院工作。

将近10年时间,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被考试、值夜班和查房填满。选定呼吸疾病研究方向后,1995年,张忠德来到钟南山领衔的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现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进修。18个月后,他从钟南山手中接过毕业证书。当时33岁的他,觉得还有很多需要积累。

张忠德师从岭南医学代表医家甄梦初、国医大师晁恩祥,将二者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术理论和诊疗经验。

直到今天,头顶“全国名中医”“岐黄学者”头衔,张忠德还常感慨“学不够”。

为方便患者,张忠德的门诊挂号名额常常从25个加到60甚至70个,忙到下午两三点吃“午饭”是常事。行医如行善。张忠德说,作为医生,医德是最重要的。医术只要勤恳好学,都会提升,但一个人只有有大德、有大爱,才有前景。

为中医药传承埋下“种子”

作为中医世家甄氏杂病流派传人,在日常门诊中,张忠德发现越来越多孩子出现鼻炎、咳嗽和哮喘,而这些多发病跟饮食习惯、作息规律息息相关,于是萌发了让孩子学中医的想法。

每周二,广东省中医院都会派出专家团队进驻朝天小学,将形式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中医药养生保健的生活方式带到师生身边。就这样,每周二的“杏林研学”课,成了全校最期待的一堂“标配课”。孩子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就此点亮。

3年来,广东省中医院在多所小学成立起“德叔杏林研学中队”“岐黄苗苗中队”“忠德中队”等,科普中医健康理念,传承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传承需要学校、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参与。”张忠德介绍,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搭建湾区中医交流“朋友圈”

数年来,张忠德搭建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交流朋友圈,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相互交融,碰撞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药运作系统。

自2022年起启动香港中医访问学者计划后,广东省中医院率先派出重症医学专家前往香港医管局属下的西医院重症监护专科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今年,首批20名香港中医药从业人员来粤规培。

2023年10月,经粤澳两地药监部门批准,广东省中医院5个获批跨境使用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被发往澳门,填补了中国境内医疗机构中药制剂跨境使用的空白;2024年1月,广东省中医院与香港首家公立中医医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陆续安排100至200人赴内地接受训练。

粤港澳中医药,双向奔赴。张忠德相信,通过搭建平台等形式,粤港澳大湾区能够共同探索传统医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科研合作与创新转化、人才培养及健康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共同拓展境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

对于将中医药诊疗经验推广向世界的目标,张忠德自信并满怀期待。他相信,香港和澳门是中医药出海的第一站,未来中医药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给全世界的一张名片。

编辑 秦天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南方日报记者 黄锦辉 陈子阳 通讯员 陈佳佳 王军飞 查冠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