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展开反补贴调查,欧盟奶农却破防了?

察理思特微信公众号
2024-08-24 09:45
摘要

欧盟才刚宣布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最高达36%的进口关税,8月21日,中国便对欧盟进口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这是否是贸易市场上的“针锋相对”?

欧盟才刚宣布计划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为期五年、最高达36%的进口关税,8月21日,中国便对欧盟进口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这是否是贸易市场上的“针锋相对”?此举被外媒视为中国对欧盟的报复性措施,标志着双方贸易紧张的进一步升级。

然而,事实的确如此吗?

8月21日,中国商务部网站发布关于对欧盟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立案调查的公告。据悉,此次调查是应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的。

图片

图片

公告称,商务部于2024年7月29日收到中国奶业协会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以下称申请人)代表国内乳制品产业正式提交的反补贴调查申请,申请人请求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乳制品进行反补贴调查。调查范围具体包括鲜乳酪(包括乳清乳酪)及凝乳,经加工的乳酪(无论是否磨碎或粉化),蓝纹乳酪和娄地青霉生产的带纹理的其他乳酪,其他未列名的乳酪,未浓缩及未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乳及稀奶油(按重量计脂肪含量超过10%)。调查为期一年,或可能延长6个月。

根据公告,商务部将针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下的七个补贴项目进行调查,例如绿色补贴和生态计划补贴、青年农民补贴和乳制品存储补贴等,以及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意大利、克罗地亚、芬兰、罗马尼亚和捷克等各国共计13项的补贴计划。在清单中,爱尔兰是迄今为止向中国出口乳制品最多的国家,去年向中国出口了价值4.61亿美元的乳制品。

2024年8月22日,上海一欧洲品牌超市内销售的欧洲各国进口的乳制品(牛奶冰淇淋)(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8月22日的商务部例行记者会上,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何亚东被问及中国立案调查欧盟乳制品是否是“报复举措”时表示,本案是应中国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的,与欧委会在没有成员国和产业界申请的情况下,贸然发起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方反补贴调查为何让欧盟奶农破防?

此次中国对欧盟进口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盟出口国在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布局,但为何会引发欧盟乳制品行业的广泛担忧?难道中国凭借一国之力就能使欧盟国家的奶农和乳业陷入困境?

欧盟最大的农业行业组织Copa-Cogeca副秘书长帕特里克·帕加尼(Patrick Pagani)表示,农民们“担心欧盟与中国贸易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升级,以及这对我们行业的持续影响”。

在被中国商务部单独列出的国家中,爱尔兰是对华乳制品出口额最大的欧盟国家。代表1.6万名爱尔兰奶农的爱尔兰乳品供应商协会(ICMSA)主席丹尼斯·德伦南(Denis Drennan)表示,在初级乳制品生产商“因低价格、恶劣天气和多年的高投入而疲于奔命”之际,任何对乳制品出口的负面影响都将是“沉重的打击”。

德伦南警告称:“如果欧盟要挑起一场贸易争端,彻底摧毁我们与中国的奶粉和黄油贸易,那么ICMSA将要求欧盟赔偿农民。”

同样,德国是欧盟最大的牛奶、黄油和奶酪生产国之一。代表德国乳制品行业的德国乳制品工业协会(Milchindustrie-Verband)坦言,该国奶酪和奶油产品的出口可能会受到特别大的影响。

事实上,欧盟正是以此为契机,夸大其词,将自己的经济危机转嫁到中国的头上。

多年来,欧盟国家奶农一直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市场供大于求。一方面,由于俄乌冲突爆发导致黑海港口等外运路径被封锁,大批欧洲农产品包括奶制品滞留,对当地农产品价格造成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多个欧洲国家农民反对欧盟“欧洲绿色协议”,认为政策没有考虑实际情况,甚至取消对农民的部分补贴,高通胀给农民造成极大损失。此外,欧盟国家对氮实施更严格限制的决定,使得像爱尔兰等国家的奶农面临着急剧减少奶牛的数量。这也意味着,奶制品生产商受到影响,牛奶价格下跌,奶农的利益受到极大损害。在这样的背景下,多个欧洲国家要求欧盟采取措施促进奶产品出口称为大趋势,企图通过可持续性的解决方案遏制乳制品价格的不断下跌。

波兰农民抗议乌克兰农产品不公平竞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然而,现在向中国出口这条 “退路”受到“威胁”,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欧盟国家的奶农自然坐不住了。

中国不应为欧盟国家乳制品市场经济下滑买单

欧盟作为中国乳制品进口第二大来源地,仅次于新西兰。据中国食品(农产品)安全电商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教授称,欧盟是农产品主要产区、主要出口区域,也是农产品补贴较高的区域,因为生产力比较发达,加之对农产品补贴较高,因此在全球的农产品竞争力较强。据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1-6月,中国进口奶酪8.84万吨,其中新西兰占59.5%,欧盟约占18.7%;进口奶油类7.04万吨,新西兰约占85.6%,欧盟约占12.1%。

但事实上,中方对进口乳制品反补贴调查这种所谓“针对性”行为,其对欧盟实际影响微乎其微。中方在为本国乳制品企业寻求公平正义保护的同时,却让欧盟打着幌子倒打了一耙。

据路透社报道,墨卡托(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中国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分析师雅各布·冈特(Jacob Gunter)表示:“总体来看,欧盟对华乳制品出口总额约为17亿欧元,不到欧盟对华出口总额的1%,因此,即使关税高到事实上阻碍了所有乳制品贸易,对欧盟出口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冈特称,中国多年来一直在提高自身的乳制品产量,其所消费的所有乳制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是进口的。虽然对中国出口黄油和奶酪很重要,但从其规模来看,中国在欧盟出口方面仍是次要参与者。

爱尔兰乳业协会(Dairy Industry Ireland)主任康纳·穆尔维希尔(Conor Mulvihill)也表示,中国是欧盟和爱尔兰乳制品的重要市场,但爱尔兰乳制品的产品结构和目的地国家非常多样化。目前,中国的投诉涉及奶酪等乳制品的一个子行业,但我们的大部分奶酪出口到英国和欧盟市场居多。“我们呼吁欧盟委员会和爱尔兰政府迅速采取行动,解决调查,确保农场家庭和行业不会受到负面影响。”穆尔维希尔称。

既然如此,欧盟为何要将这盆脏水扣在中国头上?

实际上,欧盟将中方对来自西班牙、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的葡萄酒、猪肉等进口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混为一谈,企图加上近期“中国向世贸组织提出对中国电动车征收附加税的诉讼”等动因作为证明中国“报复性行为”的证据,来为自己的“无为”和“不得民心”开脱,自然,此次反补贴调查也便成了其中一环。

当然,这其中不乏为中美政治协商,特别是美国大选背景下造成的一系列不均衡问题,但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中国:没有“针对”,而是保护

中方此次对欧盟进口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实则是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和国内乳制品产业的合法权利,确保国际贸易的公平性。此举是中国政府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国内法律法规,行使贸易救济权利的一种表现‌。

就如洪涛教授称,欧盟农产品生产力发达,对农产品补贴较高,在全球农产品的竞争较强,因此,宏观来看,欧盟国家的农产品流入中国市场的份额也随之增大。但由于近年来,我国奶牛饲养发展迅速,原料奶产量大幅增加,加上进口乳制品占据了我国市场的高端份额,这样的冲突使得国产乳制品的市场空间受到挤压,造成重点产区原料奶富余情况日益加剧。奶源过剩、富余导致奶价下滑,奶农的经济收益变差,一些奶牛养殖户卖给乳制品企业的生牛乳是没有利润甚至是亏损的。

贵阳乳制品老字号品牌“好一多”贵之鲜鲜奶、青梅竹马酸奶、折耳根酸奶等20余种产品走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今年5月底召开的“中国(国际)乳业经济发展论坛”上,国际乳品联合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名誉主席宋昆冈在《中国乳制品行业2023年运行概况及年度工作重点》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乳制品进口大国,2023年进口乳制品折合鲜奶约1993.5万吨,相当于国内牛奶总产量的47.5%。进口乳制品金额折合人民币,相当国内全行业营业总收入的19.5%。2023年进口量占世界乳品贸易总量(按2021年9930万吨乳当量计)的21.4%。在出口方面,2023年1-12月,乳制品出口合计6.07万吨,金额2.8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9.79%和34.41%,但仍然是中国乳制品销售的弱项。

加上纵观国内乳制品行业,整体上仍保持“二超多强”的双寡头竞争格局——以伊利和蒙牛为首的头部公司依然处于国内市场领先地位,其他乳制品企业和奶畜养殖散户的发展空间业受到一定的阻碍。

因此,基于国内乳制品市场现状,此次对欧盟进口乳制品展开反补贴调查也就再次证明了其符合“应国内产业申请发起”“符合反补贴调查立案条件”的前提。此外,此次调查也是优化国内乳业产品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将有效缓解我国乳制品市场呈现出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现象,即液体乳市场饱和,而干酪、奶油、原料乳粉、乳清制品却基本全部依赖进口,导致行业发展速度缓慢等问题。同时,该项调查也将进一步增强国内奶畜养殖企业与乳制品生产企业和消费市场的协调性、匹配性,是完全合理的。

(采写:李婧)

编辑 高原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彭健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