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馅饼?微信有人突然加好友发红包,警惕这种新骗局!|网事

读特新闻记者 黄泽霖
2024-08-19 22:01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微信突然收到好友申请,通过后对方二话不说就发来红包,这样“豪横”的网友你爱了吗?

微信突然收到好友申请,通过后对方二话不说就发来红包,这样“豪横”的网友你爱了吗?

近日,网友徐女士(化名)向读特新闻记者报料,称自己最近因为在微信收了陌生网友发来的红包,被诱导下载一款名为“OLMA”的软件。当她幡然醒悟将网友拉黑后,自己的微信也遭到了封禁。到底怎么回事?

陌生网友突然发来红包

收下后才发现另有“猫腻”

徐女士告诉读特新闻记者,8月16日,她微信突然收到好友添加申请,名为“悄漫雾”的微信号突然添加自己并发了一个小额红包。对方表示,红包是心意,且只要徐女士完成小任务便可得到相应佣金。

一开始徐女士也警惕询问“是否需要花钱”,对方表示“正规的,全程不需投任何一分钱”,随后予以徐女士一个二维码。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徐女士领取了对方给予的红包,并且根据其指示,扫描了该二维码,随后跳转到一个由“tbqmf.s5evcol35x.shop”提供的聊天页面。对方是一个名为“抖音活动中心”的账号,该账号告知徐女士,打开“抖音”APP,关注“刘某某”合作明星,并截图作为凭证发回即可。徐女士一番操作下,对方果真给了自己8块钱。

当徐女士完成任务后,对方以徐女士该年龄段已满员为由,告知其只能做其他活动。尝到甜头的徐女士慢慢放下戒备,通过对方予以的链接下载了一个名为“OLMA”的APP。对方表示,需在该APP内添加客服,进一步领取项目任务。

从徐女士提供的截图可以看到,在该APP内的系统公告中显示:据工信部管理局要求,我司配合国家反诈中心宣传提醒,由于是远程收款,您在参与工作期间收到我司工资时,会收到【96110】【12381】短信及电话等例行提示宣传请及时接听,请您不必担心,收到短信或电话请告知个人消费或者误点到网站已退出,并且截图给接待员,会给您结算【8元】推广奖励,这是我司联合国家反诈中心的正常提醒。

徐女士提供的该APP内系统公告页面截图

见此徐女士才反应过来,这是诈骗软件。“竟然还教别人去忽悠反诈中心。”徐女士果断删除该软件,并且不再对接所谓的“任务”。次日,徐女士发现自己微信号竟因“骚扰/虚假宣传/欺诈等违规行为”被限制,8月24日后方可解除限制。对此,徐女士表示非常后悔未能及时发现问题,如今只能等待微信账号解除限制。

多名网友受骗

有亲历者揭露内幕

记者发现,无论是iPhone的App Store或安卓手机自带的“软件商店”均无法搜到该APP,MacBook上搜索仅能找到同名的美食类APP。涉事APP仅能通过对方发来的链接进行下载。

而在社交平台上,读特新闻记者搜索发现,与徐女士遭遇相似的网友不在少数,均是收下红包被系统默认为诈骗。且对方往往通过语音回复,难以作为凭证去举报。一名经历过该诈骗套路的网友向读特新闻记者透露,骗子目的是诱导人下载该APP,之后以公益福利活动或各种名义,诱导受害者投50元返70元,投1000元返1500元,最后圈钱“跑路”。记者注意到,有网友甚至在该APP上损失上万元。

有网友告诉读特新闻记者,自己曾经做过“发红包者”的角色,但是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否属于诈骗中的一环。该网友表示,自己想做线上兼职,朋友便介绍了这个项目,定期从“主管”处领取电话号码。工作内容则是根据电话号码添加微信好友后发红包,并且根据话术进行语音沟通。他表示,对方完成任务后给予对方红包,该红包是可以找主管报销的,最后目的是引导其下载软件并添加相关客服,这样就算自己完成一单。“我们事后会以清好友为名义将对方拉黑,让其有事就找客服。”该网友表示,自己确实不清楚会对对方造成何种影响。

网友分享的话术

律师提醒:留存证据,及时报案

北京京师(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柯俞林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该类型的骗局属于电信诈骗的一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增强防骗意识和防范能力,牢记‘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他强调,日常生活中,不要轻易点击或扫描陌生人发来的不明链接、不明二维码,下载不明APP;谨慎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不轻易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验证码、安全码等信息,不向银行和支付机构业务流程外的任何渠道提供支付密码和短信验证码等,不向任何人发送带有银行卡信息和支付信息的图片。

对于那些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诈骗“帮凶”的网友,柯俞林认为,一般不构成犯罪,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而对于明知故犯的诈骗人员,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他建议,受害者应尽量保存好所有与诈骗行为有关的信息,包括对方的微信身份页截图、聊天记录、转账记录、诈骗平台的截图或录屏等。一旦确认遭遇诈骗,应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提供相关证据,以便警方进行调查。值得注意的是,微信语音也是证据,属于证据类别中视听资料,是合法有效的证据类型。

编辑 张克 审读 张蕾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黄泽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