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创作研讨会在京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出席并讲话。与会专家学者、媒体和主创代表纷纷围绕节目创意、创新实践、社会意义等开展交流研讨,为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言献策。
慎海雄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自成立以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要义,以“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创新,推出了《简牍探中华》《宗师列传·唐宋八大家》《典籍里的中国》等一系列精品文化节目,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也“火”起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中宣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慎海雄
慎海雄表示,《简牍探中华》创作背后的强大动力是中华大地所滋养的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并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总台首开先河选择“简牍”为呈现对象,回望造纸术之前数千年前的中华简牍文化,提炼其中的历史价值与深邃内涵,以烛照当下的方式助力简牍“化冷为热”,开创了用文化节目“续写”文明历史的新方式,让中华文明“亘古亘今”,让中华民族“日新又新”。总台将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以视听艺术探寻中华文脉密码,以“满屏皆精品”的生动局面持续为“何以中国”“何以文明”作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传播者,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简牍探中华》的创新之处在于让小人物展现大主题,用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承载历史大信息,体现中华文明的底色;在冷门中寻找热点,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显得格外动人;节目文化含量非常厚重,让深埋在泥土之中的最深沉,也最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基因活了起来,在总台文化精品节目的高原上树立了高峰。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从考古专业的角度分享了对节目的思考。他认为,由总台领导开题策划的《简牍探中华》做到了内容丰富性和专业性的统一,表现形式新颖,还原了一个个简牍里记载的历史场景,真正做到了让简牍上的文字活起来。中国历史研究院希望能继续与总台携手,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邃内涵,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点赞《简牍探中华》节目巧妙地用化繁为简的方法,让简牍变得可亲可近,为简牍学的大众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路径之新在于切入点新,以小人物来看大历史,将家国大义融入平凡叙事中。节目从有意义到有意思,拉近了观众与简牍学的距离,对推动简牍学“化冷为热”,鼓励更多人走入简牍研究队伍有着重要意义。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
甘肃简牍博物馆馆长朱建军表示,自去年9月初开馆到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突破100万人次,《简牍探中华》节目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传播推动作用。甘肃是中国简牍大省、汉简之乡。愿与总台继续合作,让简牍这一文化瑰宝,在新时代活化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滋养。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
长沙简牍博物馆馆长李鄂权感谢总台《简牍探中华》节目为简牍文化的传播提供宝贵的平台。他说,湖南是中国出土简牍最多的省份之一,期待更多出土于湖南的简牍宝藏通过节目和观众见面,推动简牍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认为,《简牍探中华》节目通过创新呈现,让我们看到了历史浪潮中普通人的故事和家国情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探寻历史、了解文化的大门。期待节目不断开拓升级,呈现更精彩的简牍故事,助简牍“活”起来、“热”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谷曙光认为,以总台为代表的新时代中国电视人敢啃“硬骨头”、攻坚克难,制作出了《简牍探中华》这档既叫座、又叫好的精品节目。节目创作难度高,但内容并不高冷,极为亲切可感,在传统文化类节目中树立了新的标杆。
△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
湖北省荆州文物保护中心主任方北松说,节目不仅关注简牍所载内容,还力求挖掘最贴近历史原貌的蛛丝马迹,让一批批珍贵简牍重新“开口说话”。节目获得广大年轻观众的喜爱,令人倍感振奋,这是传承历史文脉的有益尝试。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殷燕召
光明日报社文艺部副主任殷燕召表示,《简牍探中华》以影像化的手段让简牍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开拓了文化遗产的“活化”路径,让具体而精微的古代人物、生活走近大众,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生动案例。
△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音乐剧中心艺术总监王洛勇
上海戏剧学院特聘教授、音乐剧中心艺术总监王洛勇分享了参与《简牍探中华》节目的创作体会。他说,节目让历史中一个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走到大众面前,激发了大众对不同历史重要文本的探索欲与求知欲,让我们对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和敬畏。
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是首档聚焦简牍的全新文化力作,节目融合“实地探访+实景戏剧+文化访谈”等创新表现形式,通过里耶秦简、云梦睡虎地秦简、天回医简、悬泉汉简等八大代表性简牍发现,挖掘文物的多重价值,展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节目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央视频、央视网等平台播出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十一期节目电视端首重播累计触达7.27亿人次,视频播放量超1.1亿次,401个话题登上热搜热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编务会议成员兼办公厅主任周振红出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关部门负责人、节目主创代表等参加研讨会。
编辑 张克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周梦璇 三审 詹婉容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诚邀您来写诗!用诗歌和AI,#把深圳写进诗#,打开45年的深圳记忆 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也是你在深圳的第___年。或许在莲花山的朝阳下,你留下和深圳的第一张合影;在深圳湾的潮涌中,你看着高楼大厦如璀璨星辰。在夜幕中点亮那些奋斗的故事、深情的岁月,如今有人把它们编织成诗画传扬。 今天,距离深圳经济特区45岁生日,正好还有45天。读特客户端联合深圳市作家协会、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推出“诗颂深圳,AI绘鹏城”特别策划活动,以“诗、诵、画”三位一体形式,呈现一场致敬特区精神、展现时代风貌的跨领域文化盛宴。 与此同时,我们也诚挚邀请深爱这座城的您,在鹏友圈带话题#把深圳写进诗#,用诗意的祝福,给深圳写一封“云端诗笺”。 【本期话题】#把深圳写进诗#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上传文字、图片或30秒以内视频,分享你对深圳诗意的祝福。 每一行诗句都是最深情的告白;每一幅画作都是一份炽热的心意;每一段声音都汇聚成礼赞特区的磅礴力量;每一句奋斗者的祝福既献给深圳,也献给未来……让我们携手,以诗歌之名,共赴下一个璀璨征程!
“圳”好玩!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 暑期精彩不断!深圳各大公园推出40余场主题文化活动,涵盖群艺展演、自然教育、体育健身、户外音乐、艺术展览及创意市集六大板块。同时,读特小记者策划了5场趣味活动,通过互动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这个暑假,你准备带娃去哪里探索呢?快来分享你的#暑假遛娃攻略#,一起发现更多好玩去处吧!
00:08
这个暑假,深圳公园40余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
00:05
深圳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不断“上新”,上半年新增无人机物流航线50多条
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新闻稿,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 “我是读特小记者,面对世界很好奇。我有新闻数不清,叽咕叽咕写不停~”爸爸妈妈们,你们的小记者,是不是也对身边大小事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旺盛的探索欲和表达欲呢?快邀请你们的小记者,勇敢地拿起笔,来读特“鹏友圈”撰写新闻稿吧! 小记者的眼睛里有大大的世界,小记者的才华会被我们看见!快来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和新闻稿件,体验做一个读特小记者吧! 【本期话题】#读特小记者# 【招募对象】6岁到18岁青少年(小学到高中阶段) 【话题时间】2025年全年 【动态内容】800字以内,自拟题目,以身边发生的新闻事件为主题撰写新闻 【参选要求】①有效作品数量为每月1份;②参选者填写报名表一份 【版权提示】小记者在活动中上传的文字、图片、短视频以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内容、知识性成果等,应确认拥有其作品的著作权并不侵犯他人权利,并授权活动组织方将这些作品应用于相关活动,版权归小记者本人及读特新闻客户端双方所有。如发现抄袭、侵犯第三人权利或其他不诚信行为,主办方有权取消参与资格。因抄袭等侵权行为引起任何纠纷均由创作者本人负责。 【报名流程】①关注“读特新闻”公众号;②回复“读特小记者”获取报名方式;③添加官方工作人员二维码;④将报名表私信工作人员;⑤工作人员将您拉进海选群;⑥将群内昵称改为参选者姓名 【发稿流程】①参选者在“读特”APP“鹏友圈”内注册账号;②更改账号名为参选者姓名;③带话题#读特小记者#在读特“鹏友圈”发布个人自我介绍1份,本人原创参与活动的新闻稿件1份 【入围奖励】①电子聘书1份;②账号将获得官方黄v标识,成为读特记者号;③被采纳的稿件将被收纳至读特“读特小记者”专题页面;④优秀稿件将会酌情给予稿费奖励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