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创新脉动惊艳四座——“总编辑看长春”采访团走进长春创新发展深处(下)

长春政事儿
2024-08-14 22:23
摘要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唯有通过创新赋能,才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8月14日下午,“总编辑看长春”采访团走进长光卫星、长春智慧法务区,了解长春构建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发展模式。



从高空俯瞰长春新区的北湖之畔,一座“天”字造型的建筑格外抢眼,这就是长春新区龙头企业——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一号”卫星诞生于此。


采访团一行走进长光卫星一楼大厅,映入眼帘的便是“吉林一号”卫星等比模型。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采访团成员便想象着随“吉林一号”遨游于浩瀚苍穹里。


长光卫星是东北首家“独角兽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我国第一家集卫星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遥感信息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商业遥感卫星公司。2015年,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吉林一号”星座首组4颗卫星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创造了国内多项第一,其中“吉林一号”光学A星是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拉开了我国商业航天大幕。

在长光卫星总装车间,新一代“吉林一号”卫星的生产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吉林一号”宽幅02系列卫星已经进入到最后总装总测阶段,预计今年9月底发射。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长春本土企业生产的卫星正以先发之势跑出创新发展加速度,也看到了我们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正在不同领域,欣欣向荣地引领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我感到特别自豪。”成都日报社发展策划中心研究员蒋薪建赞许地说,长光卫星以“小卫星”开创了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大时代”,全产业链发展航空航天、卫星制造产业,长春未来可期!

星汉璀璨,群星在轨。截至目前,长光卫星通过22次成功发射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建成了目前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在遥感信息服务上占据优势地位,并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航天遥感信息来源。下一步,企业将稳步推进“吉林一号”星座的组网建设,预计在2026年年底前实现超300颗卫星在轨运行。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走进长春智慧法务区展示中心,先进的服务理念、联网的各类数据,让采访团感受到法律服务的便捷。


“省市一体化”联合运行管理中心内,数名律师正在接听热线,有咨询涉农服务的,有询问合同纠纷的,有了解劳动人事的……在专业律师的耐心解答中,群众找到了有效维权的方向。像这样的功能,在长春智慧法务区屡见不鲜。

距此不远,长春互联网法庭、长春国际商事法庭、长春破产法庭、长春知识产权法庭、长春金融法庭、长春环境资源法庭等6个专业法庭已入驻长春智慧法务区并实质化运行,通过精耕细作,不仅激活了法院专业审判动力,也进一步完善了智慧法务区的功能。

长春智慧法务区自揭牌运行以来,以打造“最优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为目标,由省、市、长春新区三级联动、一体推进,共推动落位93个法务类项目,法治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

看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数据,实时更新的业务台账及来电工单,沈阳日报社编办主任孙明鑫感慨道,“科学的机制体制创新成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加速器,这也是长春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长春新区,以体制机制改革推动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建设的号角越吹越响——

长春智慧法务区集聚要素资源,打造最优法治营商环境;“管委会+园区+公司”扁平化管理,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个专家智库、一支产业基金、一项高端论坛等促进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不断推陈出新……随着一项项符合发展实际的改革措施落地生根,一个个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优势不断凝聚,让体制机制创新为长春发展积蓄起磅礴力量。


编辑 王雯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叶志卫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