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鼓文化”创始人杨俊军:“育鼓”更育人,给自己人生一次变“酷”的机会

读特新闻记者 唐琴 实习生 邱铨智
2024-08-14 15:24

读特客户端

读特在线,您的新闻观察眼

摘要

架子鼓艺术家杨俊军,以"壹鼓文化"引领音乐教育新潮流,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打击乐新星。

谈起深圳架子鼓,那就不得不提到杨俊军这个名字,他是国际打击乐协会(IPA)理事与各种知名品牌的代言人。秉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2018年,杨俊军创立了自己的架子鼓培优机构——“壹鼓文化”。

“壹鼓文化”创始人杨俊军。(受访者供图)

从吉他手到架子鼓艺人

杨俊军的音乐之路始于吉他。八岁时,他便开始学习弹吉他;十岁时因为乐队鼓手的离开,他接过了鼓棒,从此与架子鼓结下不解之缘。在吉他老师的教导下,杨俊军学会了看谱、握鼓棒和一些基本的节奏。从那时起,他便展现出对架子鼓的热爱以及他的天赋。

疯狂的求学之路

2005年起,杨俊军便通过互联网自学打鼓。初中时期,他的生活几乎被打鼓占据。早晨,他会沉迷于MP3单曲循环的音乐之中,汲取灵感;中午放学后,他总是急切地回到家,将早上听到的旋律转化为鼓点,直到练习结束才吃饭;下午放学后,他会直奔学校的鼓房继续练习;晚上回到家,他还会练习哑鼓。可以说,除了学习、睡觉和吃饭,其他时间他都在打鼓。

在自学过程中,杨俊军录制了自己的打鼓视频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这些视频让他小有名气。在许多高手的指点与帮助下,杨俊军不断精进技艺,逐渐成为一名圈内的小“网红”。

与许多音乐人不同,杨俊军的成长之路相对顺利。“当时唯一的困难是自己不知道能从哪里得到更好的学习机会”,杨俊军说。于是,16岁的杨俊军为了追求打鼓技艺的提升,每周花6小时坐绿皮火车再转公交,从清远英德到广州岗顶学习打鼓。这段艰难的求学之路,他坚持了近两年。

创办“壹鼓文化”

16岁,杨俊军半工半读,周末在琴行兼职,晚上去策划公司上班,偶尔还去酒吧兼职乐队鼓手,跟着乐队到各地演出。这些经历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为未来的创业道路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大学期间,他在广州开设了自己的音乐工作室,并与学校音乐社团合作,利用学校的场地教打鼓,赚到了第二桶金。凭借其出色的教学能力与音乐素养,他被学校邀请担任了一年半的音乐教师。然而,22岁的他并不甘于现状,选择离开学校,去往深圳发展。

2015年,杨俊军带着所有积蓄来到深圳。初到深圳的杨俊军来到一个培训机构打工,深入了解音乐教育机构的运营、管理和招生策略。2018年,他创办了自己的打击乐培优机构——“壹鼓文化”。他选择“壹鼓”作为名字,因为“壹鼓”快速念起来像“老鹰”(eagle),寓意着他的公司能够像鹰一样有远见,并能像深圳鹏城一样大鹏展翅。

杨俊军与“壹鼓文化”。(受访者供图)

从琴行开始,到大培训机构

杨俊军与“壹鼓文化”的教学环境。(受访者供图)

在教育方面,杨俊军颇有心得。他坚信“育鼓更育人”的教育理念,认为:无论鼓技多么高超,人品始终占据首位。他始终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要让自己的学生成为一个三观正、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杨俊军一直强调,努力比天赋更重要。他认为,孩子是否适合学习架子鼓,取决于孩子是否能对架子鼓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在日后的练习中坚持下来。在他看来,良好的节奏感、协调性和音乐鉴赏能力是成为优秀鼓手的重要因素,因此,他在教学中因材施教,提倡有针对性的训练。

杨俊军在揭幕仪式上介绍师资培训课程。(受访者供图)

杨俊军与学生亦师亦友,他时常教导学生们要将西方乐器打出中国风采,要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新的艺术形式。

杨俊军教学中。(受访者供图)

杨俊军相信,艺术源于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们通过学习架子鼓,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体验更多的人生。正如他想跟自己的学生说的那句话一样:“给自己的人生一次变‘酷’的机会,未来回顾时的画面会很美。”

尽情发挥,将比赛当成一次交流

对于本次“读特杯”全国架子鼓大赛,杨俊军认为,虽然这只是“首届”但也具备优质、专业的交流平台底色,通过此次活动能够加强孩子们、评委们和机构之间的交流。期待通过此次比赛,能衍生出更多更丰富的本土赛制,以推动整个架子鼓、打击乐行业的发展,带动其氛围。对于所有参赛的选手们,他相信孩子们能够放宽心态,以鼓棒为笔,以鼓为纸,在比赛场上尽情谱写华丽的乐章。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张蕾 二审 李怡天 三审 刘思敏

(作者:读特新闻记者 唐琴 实习生 邱铨智)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