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音乐艺术教育新篇章!2024全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研讨会落幕

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2024-08-12 14:2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8月10日,“全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研讨会”在广州举行。本次研讨会以“新时代音乐教育创新发展与人才培养”为主题,邀请了近30位专家学者通过三场圆桌会议,围绕“人工智能与音乐发展”“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新艺考与人才培养”等前沿议题展开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此次研讨会作为2024年“花城音乐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不仅承载了推动音乐艺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使命,更是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音乐界的一次重要交流契机。

研讨会首日,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创院院长叶小钢以《用音乐书写中国故事》为主题,为全场听众开启了一场心灵与艺术的盛宴。叶小钢现场边讲边弹奏,通过分享自己的创作经历,展现了如何将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与现代音乐技法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国际审美标准的音乐作品。

首场圆桌会议以“人工智能与音乐发展”为题,叶小钢率先进行了主旨演讲《AI对音乐的影响》。他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为音乐学科的建设、学术的创新和音乐学院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与挑战。他强调,面对AI时代,音乐创作者和教育者应保持开放积极的心态拥抱新技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在2023年成功举办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计算机音乐、交互音乐领域最活跃最先锋的艺术家和学者开展交流,分享国际前沿的研究成果,为学校奠定了音乐科技的良好氛围,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未来音乐学院也能够在音乐科技方向重点开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计算机音乐创作与表演的AI科研。”随后,与会专家就AI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前景、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场圆桌会议聚焦于“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管理办公室主任宋慧文带来主旨演讲《立足新起点,坚定艺术类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理念》。宋慧文表示:“艺术学门类和艺术专业学位类别的调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定准目标、做好方案,在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的艺术博士专业学位人才,还需要我们花大力气去研究、去探索、去实践。”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蔡梦带来主旨演讲《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音乐学科体系建设》。蔡梦指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音乐学科体系建设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美育高质量发展规划的践行实施,着眼音乐学科在专业、师范、基础三个领域教育发展,建设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力求体现历史传承、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戏剧学院黄韵瑾带来主旨演讲《艺术院校与社会链接人才培养——以歌剧制作研究生培养为例》讲述了艺术院校如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音乐人才。

最后一场圆桌会议以“新艺考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展开。山西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学部副部长、音乐学学术带头人丁旭东带来主旨演讲《新时代新艺考下的音乐专业人才选拔与培养》。丁旭东指出:“目前,艺考时文专素养相对均衡的人才入场和人才培养的领域细分与多元多层次并进可能会成为趋势;未来,希望通俗音乐与精品力作作者不断涌现,音乐蓝领与音乐巨匠互应共现,音乐美育四有教师处处皆是。”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庞渤带来主旨演讲《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新时代音乐人才培养质量》,指出了“新时代音乐人才培养新路径”即“创新课程体系、增强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带来主旨演讲《AI背景下的音乐人才培养》,展示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音乐人才培养新图景。“真正的艺术,始终是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完全替代的。” 梁丽珍表示。

为期两天的“全国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研讨会”旨在充分激活珠江钢琴集团与广州市文化艺术名家叶小钢工作室音乐文化发展合力,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音乐学术研讨中心以及音乐教育基地,以开放的心态、务实的行动,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赋能音乐艺术教育产业及事业繁荣发展,释放音乐文化创新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图片由港中大(深圳)音乐学院提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秦天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