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已经放弃了,感谢您,广东医生重新给了我生活的希望。”近日,年近60岁的维吾尔族妇女阿孜姑(化名)在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喀地一院”)的泌尿外科病房,紧紧地握着“远程”主刀医生林天歆教授的手,动情地说道。
此前,由中山大学校长助理、附属第五医院院长、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学科带头人林天歆在广东主刀,联动新疆喀地一院泌尿团队,跨越5000多公里,成功开展一台5G远程国产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左侧肾盂输尿管成形术,为阿孜姑解除缠身数月的病痛。
在边疆地区,看病难、看病远的问题,正在得到更多的“广东答案”。喀地一院党委书记吴源泉表示,近年来,依托广东以及中山大学的援疆力量,喀什医疗卫生事业取得巨大发展,本次手术成功实施又是一次里程碑式突破,为南疆患者带来更加安全、高效的手术选择。
让南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上病、看好病,是林天歆一直以来的愿望。自2019年11月担任广东省“组团式”医疗援疆队长,挂职喀地一院院长,直到2021年7月援疆任务结束返粤,林天歆始终关心关注新疆医疗事业发展,还有边疆各族群众的健康需求。
一台国产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在今年7月初跨越5000多公里,从广东一路“奔波”到新疆喀什,正式入驻喀地一院,让其成为区域内少数拥有手术机器人的医院。与传统手术相比,机器人辅助手术不仅能提高手术精准性和稳定性,还能有效减小手术创口、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实现更高程度的微创化,是目前外科手术的发展趋势。
“外科手术技术发展很快,全国尤其是医疗资源集聚区,大多进入微创腔镜机器人手术阶段,我们这里资源有限,机器人手术新技术还没办法普及,但外科患者需求又很大,很多患者就会选择跑到乌鲁木齐去看病做手术。”喀地一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加素尔·巴吐尔指出,林天歆教授团队带来的新技术和这台国产手术机器人的进驻,将极大改变这一现状。
“虽然跨越5000公里,但就像在病人床旁手术一样。”林天歆回忆,手术当天,他坐在机器人操控台前,看着手术显示器实时画面实施手术,在5G信号加持下几乎感觉不到延迟。据悉,阿孜姑这场手术历时1个多小时,术中出血不到10毫升。术后第二天,患者已能下床活动,恢复十分良好。
记者了解到,早在援疆时,林天歆在推进喀地一院发展上,通过引进新理念,开展新技术100多项,创新实施多学科诊疗模式等多措并举,推动当地转诊率从4.8%下降到0.97%,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从50%提高到98%。这台我国自主研发的手术机器人,以科技连接延伸援疆,打破时空枷锁,加强本疗骨干人才的培养,真正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深刻性转变。
林天歆介绍,“机器人有裸眼3D视野、灵活的内镜腕等,在复杂肿瘤切除及重建手术中有很大优势。”我国手术机器人长期以来依赖进口,患者做机器人手术要多花3万多元,于是他和导师黄健教授决定带领团队与技术单位合作,参与研发国产机器人,希望减轻患者负担,同时也打破国外技术的长期垄断。
他们成功攻克主从双向映射控制、仿生关节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发出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和国内首款单臂单孔机器人,在图像延时、操作范围、手术导航等诸多方面达国际领先。这一成果,也是林天歆获得202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该手术机器人已落地应用,装机47家医院,完成1200余台手术,也获阿联酋医疗器械进口批准,正逐步走向全球。2023年4月,林天歆倡议建立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一带一路”(喀什)微创技术培训中心,他还计划成立“一带一路”5G远程手术机器人培训基地,未来更好地支撑服务“一带一路”医疗人才培养及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加素尔·巴吐尔是林天歆在援疆期间所带教的徒弟,数年期间已从一名青年医生成长为喀地一院骨干人才,任职泌尿外科副主任,兼任科研科副科长,几乎掌握泌尿外科各类手术,还入选新疆天山英才医药卫生高层次人才项目。“只有培养出在地化人才,才是当地事业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林天歆始终认为,这是医疗援疆的真正内涵。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李璐 三审 窦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