湾区青年|首席数字官史喆“炼成记”:我在深圳点“数”成金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文/视频
2024-08-08 12:07
收录于专题:湾区青年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首席数字官是个什么“官”?

在富士康科技集团首位首席数字官史喆眼里,作为企业运行过程中的数据开发者和管理者,首席数字官需要推动企业实现产品形态、组织架构、思维方式等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升级。

“简单来说,首席数字官就像是专注数据的营养师,提供数据型‘养生套餐’,包括合理规划饮食休息,加强锻炼,逐步提升身体的各项机能,以良好基础素质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史喆比喻称。

2018年,史喆从北京一路南下深圳,从一名中关村科技创业者转为世界500强企业转型路上工业制造数字化的引领者、牵头者,通过推动灯塔工厂、智造平台及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场景落地,在智能制造领域遥遥领先,助力企业产生直接及间接经济效益超过百亿。

南下深圳,成为数字浪潮“摆渡人”

走进富士康龙华科技园,在一处不起眼的集装箱式平房内,坐落着富士康科技集团核心管理班子的办公场所。再往里走,门口一张红底A4纸上简单写着两行“中央智造平台——史喆博士”两行字,这就是史喆的办公室。

2020 年,富士康科技集团首次设立首席数字官(CDO),彼时,史喆在北京创业近4年,深耕工业智能全套解决方案及服务。

“我们那时服务着很多央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富士康也是我们的客户之一。”史喆回忆,2018年,作为初创公司的业务负责人,他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展开合作,为富士康工厂智能化、数字化改造提供解决方案。

史喆说,作为乙方公司,他们是大型制造设备的“体检医生”,通过为不同客户定制化数字转型方案,保障工厂设备健康平稳运行。“比如为机床安装各类传感器,再比如从声音、震动方面实时检测设备磨损情况……尽可能多地去做到及时调整优化,维持工件良率。”

一叶欲知秋。史喆逐渐觉得,自己不能仅从技术层面跟踪负责一台机器、一个工厂的平稳运行,更应该加快脚步迈入数字化发展的“大浪潮”。这时,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科技制造服务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向全球发出招募令,希望招募一位既能搭建数字化产品形态,又能重构组织、文化建设的复合型人才。

就这样,既具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又深耕制造数字化转型的史喆,与富士康如同“钉子找锤子”般实现双向奔赴,也就此踏上了在科技领域追逐梦想的征程。

焕新生产,“点亮”数智化灯塔工厂

传统工厂里,明亮的白炽灯下,机器运转嘈杂轰鸣、一线工人紧张繁忙、从里到外热火朝天。

如今的工厂却已然发生改变:通过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导入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实现工厂生产、运营管理和供应链的流程优化和智能决策,这就是史喆加入富士康科技集团后重点推动的灯塔工厂。

2020年,史喆加入富士康科技集团,成为集团首任 CDO 和工业互联网办公室主任,同时担任智能制造平台负责人,着手打造灯塔工厂建设。

“大家都说制造行业是个属于老师傅的行业,如何将各类新兴技术、想法和产品带入其中,从0到1实现数字化转型,这是我要做的首要工作。”史喆说,他加入的第一年,就协助富士康科技集团完成内部 11 座符合灯塔标准的工厂认证,此后还将灯塔标准向富士康全国、全球场域进行集团复制推广,并结合各地工厂情况进行定制式调整。

富士康成都厂区主要生产电脑和手表,通过“AI+技术赋能”,极大节省人力,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00%,设备综合效率提高了17%;富士康武汉厂区主要生产台式电脑、服务器等,通过柔性自动化技术重新设计制造系统,将订单交货周期缩短29%;富士康郑州厂区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机器通过自我学习将设备综合效率提高27%……

“灯塔工厂的本质,就是让大家应用这些技术去工作,用工具、流程实现数字化生产运营,让更多人真正进入到工业4.0时代。”史喆认为。

更多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正落地为一串串可见可得的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球范围内有153座“WEF(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中国占据其中近半份额达到62座。“目前,富士康在深圳、成都、郑州等厂区共有6座工厂获评 WEF(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符合富士康内部灯塔工厂标准认证的也有70座,每年助力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超过百亿。”史喆说。

AI蹚路,推动传统制造“大象转身”

史喆认为,打造灯塔工厂只是富士康科技集团数字化转型的一个起点,他和团队真正想做的,是推动富士康自上而下整体产业集群的全方位、全组织的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整个制造产业升级转型。

复杂吗?在坐拥百万员工的富士康,工作量无疑是浩大的。史喆说,每天醒来就有一万件事要去做,每天只能从中选三件解决,还必须保证三件都做对。困难吗?被质疑被不理解是史喆的日常,通过反复试错、不断证明,打破“数据孤岛”,让越来越多人开始理解数据发展战略。

很多人说,工厂数字化提升就是用“机器换人”,一线工人终将被淘汰,“数字化转型,在根本上是‘人’的转型。”史喆坚定认为,“现在我们能通过数字化手段将更多复杂机器、作业工序变得更简单,再分门别类将工人安排到AI 系统使用、机器人编程、数据标注等新岗位,通过掌握数字技术,成为数字时代产业工人,这是我一直想做的。”

质的飞跃肉眼可见,加入富士康4年来,史喆的职业生涯经历了巨大的转变。他从最初单打独斗,到如今带领近2000人的智能制造团队;他克服了刚入职时的迷茫和困惑,策划和举办一年一度的智能制造加速营等活动,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新技术和杰出人才,还成功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氛围的技术生态系统。

此外,依托为集团打造智能制造平台,史喆推行 “one digital foxconn ”策略,将物联网、大数据、工业智能、数字化供应链技术与集团生产制造相融合,成为优秀示范案例,获评哈佛商业评论“拉姆·查兰管理实践奖”以及“高能团队奖”。

史喆始终认为,“数字化不是试出来,而是蹚出来的。”可以预见,在数字化转型这条路上,他将在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越走越宽广。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文/视频)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