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地的献辞 ——孟国平诗作《桑叶》赏析

齐凤艳
2024-08-06 15:15
摘要

在《桑叶》这首吟咏故乡的诗作里,灵动意象中的文辞隽永和清悠笔调中的情思甘醇都真切地呼应了孟国平自己关于诗歌与诗人的判词。

“桑是故乡向上的部分”。多少次呵,深情地,孟国平回望他出生的村庄时,远远地,瞥见他的目光的都是那守着老宅守着村庄的桑树。高高的,它们举着叶子,举着日子,举着大地上生长的另一些事物,比如人语、鸡鸣、犬吠,比如爱情、汗水、叹息,比如蚕宝宝、那个姑娘、母亲的烛光……

举着。“时光串起长长的珠玑文字/诗人用心记下来”(《诗人》)。这记下来,就是对故乡的别样回眸。在《桑叶》这首吟咏故乡的诗作里,灵动意象中的文辞隽永和清悠笔调中的情思甘醇都真切地呼应了孟国平自己关于诗歌与诗人的判词。诗人,总是情深义厚,尤其是对故乡和亲人。

以桑叶写故土,意象源于桑梓。桑树用于养蚕,梓树制作器具,逐渐成为故乡的代名词,更蕴含着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与记忆。“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覩旧里焉。”(汉张衡《南都赋》)“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唐柳宗元《闻黄鹂》)朱熹集传云:“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中国古代至今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那采桑的女子,我喜欢。曾经,在少年孟国平的目光中,她“将阳光/挂到枝上”;从此,在诗人孟国平的目光中,明媚的光阴里,常有她的玉臂琮琮,纤指玲珑。当她远嫁,诗人是否默默地跟在送亲的队伍后面,一直将她送到村口?她那么美好,是他关于爱情的最初的幻想吧,“她那么葱茏,以后就把一棵桑树当成她吧!”可是,她后来怎么样了呢?在诗中,他对那一棵桑树说:“我曾站在一片绵雨中将忧郁高举/此后我的心在每一次走近你时,遗失”(《因为只有风会倾听》)……这悠悠的轻叙,我喜欢。

那梅雨和蚕丝,我也喜欢。日子呵,因它们而怀柔,唇润。它们“把人间做成/最暖和的洞房”。温饱、健康、幸福是每一个农家小院最朴素的期盼啊,它们是最现实主义的美,就如那华锦、绣缎、绫罗裙——“轻轻地,梦”,一枚茧和一户人家屋檐或门楼上的灯笼都在幻化着,就像在构思一阙吴侬软语的词。“谁又能/听清,它内心的惊雷!”——长江下游冲积平原上,这户农家的小屋里,住着一位怎样的少年呢?

少年总想远行。“拨桑枝而望”的少年身上藏着一只鹰隼的影子,虽然他不修边幅:“但凭借这才情我有勇气走遍天涯”,“我用语言的长矛去冲刺拼搏/我在诗的音调中披挂盔甲”,“我还要带着爱和智慧踯躅独行/远走他方”(《细节:幽深之处》)……他倚着的鸟鸣、踉跄的蛾的舞步和母亲烛火都是他诗心的启蒙吧,它们也都在他吟游的脉搏中悸动——“要高于一切的激情,把火焰/引向飞蛾的血”(《人世》)。生命和激情的哺育都发生在那一隅之地。

那儿是永远不会被改写的出处和来路,那儿是永远的思念和牵挂:“那儿曾是我最深的背景”,“保存着关于淳朴的回忆”(《遥望远方的母亲》)。故乡就是一首长诗,尤其当它催生了一位既是诗人又是游子的时候。他这“一个挑着灯笼赶路的人/把故乡捏成火苗、揣在怀里,用温暖分担一切……”,并把温暖赋予故乡的人、事、物。

叶可以用来养蚕,果可以食用和酿酒,树干及枝条可以用来制造器具,皮可以用来造纸,叶、果、枝、根、皮皆可以入药。桑树自古与人们衣、食、住、用有着如此密切的关系啊!它是爱与奉献的象征,它甘心疼痛——而这又是诗人疼痛的根源:当他爱着、追求着幸福。当目标美好远大,道途总是不轻松。故乡往昔的日子尤其是沉甸甸的。这沉甸甸的,就在孟国平的心中。

“沉甸”是孟国平所热爱的。“幸福就站在夏天的两端/一种浪漫,一种/沉甸”(《绝唱:守望玫瑰》)。“沉甸”是孟国平的情思厚重与精神坚毅的外在神韵,而下沉是升腾之必须。

桑叶,也是孟国平的自拟吧,他从故乡启航,他远游,他开拓,他终将回归那一棵大树。诗中全部的意象及其神貌、举止、品格或特性,都哺育了孟国平和他的语言、性情与思想。孟国平自己是大地的一首诗。而《桑叶》是他满怀感恩地向大地和它的辛劳致敬。

桑叶

孟国平

那个采桑的女子,将阳光

挂到枝上后

走了。给春天留一树金黄

梅雨骤起,蚕丝在抽呵

抽呵,把人间做成

无数暖和的洞房

灯笼和潮水。睡眠的蛹

轻轻地,梦。

美裹进一枚茧里,谁又能

听清,它内心的惊雷!

拨桑枝而望的人

倚一枝鸟语,蛾的舞步有点

踉跄,在一张白纸上晃呵

晃呵,对着母亲手上的一点烛火

说出太阳的全部语言

桑是故乡向上的部分

打开诗篇,叶尽

它站成另一种疼痛的根源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张蕾 二审 刁瑜文 三审 张樯

(作者:齐凤艳)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