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次录像回看,裁判终于判定张家朗得分,这位中国香港“剑客”在巴黎奥运会男子花剑个人决赛15比14惊险战胜意大利选手马奇,蝉联该项目奥运金牌。这是中国香港代表团在本届奥运会的第二枚金牌,此前一枚也是在击剑项目获得的,而金牌得主江旻憓还成功“出圈”,圈粉无数。
中国香港击剑选手并非突然崛起,只是恰好在巴黎奥运会上迎来丰收。从业余到半职业到职业,香港击剑运动在校园里普及,在与内地的交流中建立体系,随后在大赛中发展。与此同时,香港与深圳击剑运动的交流,也为两地青少年带来了更多机遇。
打基础:群众基础+港版“体教融合”
香港击剑运动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945年。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回港的留学生把击剑运动也带了回来。1949年,香港业余剑击总会成立(香港习惯将“击剑”称为“剑击”),开始推动这项运动的发展。1951年第一届亚运会,香港击剑队就获得了第四名。
但随后二十余年,香港击剑运动发展缓慢。1981年,香港击剑队员刘本立到南京参加了一次国际男女花剑邀请赛,他深深感到,香港击剑运动的水平在亚洲还能争一日之长短,但是与欧洲选手相比,实力就显得很悬殊。
好在也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开始推行多项课程改革,体育改革就是其中之一,与内地的“体教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学校根据具体设施和师资自行选择体育课程活动,击剑就是其中之一,英基沙田学院、沪江维多利亚学校、耀中国际学校等都是香港的击剑名校,其中江旻憓就曾于英基沙田学院就读。
体育课程改革增加了香港学生接触体育运动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学校里读书并练习击剑、参加比赛。其中大多数人会像江旻憓那样,一边深造学业一边在击剑赛场上争取突破;也有人会像张家朗那样,到了十七八岁后果断地转为职业选手,接受更系统的训练。
求转变:内地教练助力系统搭建
不过,课程改革只是促进了击剑运动的普及,真正要提高竞技水平,则需要依靠训练系统搭建以及参加大赛累积经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香港运动队伍就经常邀请内地教练员赴港执教。如今香港击剑队总教练郑兆康曾是中国国家击剑队队员,1994年退役之后他开始从事击剑教练工作,1998年受邀担任香港轮椅击剑队总教练,2011年转任香港击剑队总教练。
郑兆康介绍,自己刚刚到香港的时候,香港击剑只有4个剑种,整体水平偏业余。而到了2011年3月他上任击剑队总教练后,决定改变这一现状。“2011年4月,我就把男子重剑、女子花剑也引进来了,我希望每个剑种都能够得到发展,每位学生、选手都有选择的机会。只是当时资源很有限,如何分配也挺头疼的。”
尽管面临很多困难,但郑兆康还是先把队伍建立起来,搭建起较为完善的击剑运动员培养系统,然后再慢慢考虑资源分配。经过十多年发展,香港击剑队队伍从原来的4个剑种增加到了6个,同时完善了训练制度和后勤保障制度。郑兆康说:“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需要有一个周期,要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张家朗、江旻憓就赶上了这一时期,他们在青少年时期接受了更系统的训练,参加了更多青少年击剑比赛,为日后成为职业击剑运动员打下了基础。
多交流:深港两地击剑共发展
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各地交流机会增加,深圳与香港在击剑运动方面的交流也日益加强。
深圳击剑运动的起步相对较晚,但过去十多年,市群众体育促进中心(深圳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南山区青少年业余体育运动学校、深圳万国击剑俱乐部联合共建深圳市击剑队,通过“体教融合”“体制内外相结合、共建共育”的培养模式发展,已经从2012年广东省击剑锦标赛的0金牌团体总分第八名,进步至2022年广东省运会拿下7枚金牌团体总分第二名。
如今,深圳与香港两座城市的击剑运动都在寻求进步。近年来,深圳曾举办粤港澳大湾区击剑比赛、“福田杯”雷声击剑公开赛等,为大湾区击剑青少年提供交流舞台,深圳和香港两地的青少年活跃其中。
2021年陕西全运会开赛前,香港击剑队曾在深圳训练备战,张家朗、江旻憓也随队前来。他们还在南山万国击剑运动中心与深圳学剑少年互动,成为了他们的榜样。此外,深圳的击剑俱乐部还曾邀请张家朗、郑兆康来深参与活动,与孩子们交流,传授击剑经验。而张家朗还曾为“福田杯”雷声青少年公开赛录制加油视频,为参赛选手助威。
深圳市击剑队相关工作人员表示,随着深港两地击剑运动员交流增加,相信能让更多青少年从活动和竞赛中感受到击剑运动的乐趣,为两地击剑运动的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