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蒲蛰龙传》看“中国生物防治奠基人”的生命故事

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孟肖
2024-07-30 16:1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近日,由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出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麦淑萍撰写的《蒲蛰龙传》上市。

近日,由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出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麦淑萍撰写的《蒲蛰龙传》上市。这是一部讲述中国生物防治奠基人蒲蛰龙人生故事的传记读物,全书以蒲蛰龙院士的生平为线索,从他少年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到留学海外、归国任教,再到成为生物防治领域领军人物,全方位展现他作为科学家的严谨治学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科研成就。

蒲蛰龙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科学史诗,充满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执着,以及对社会的无私奉献。《蒲蛰龙传》一书,不仅展现蒲蛰龙作为科学家的一面,还记录他的生活点滴,让读者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激情、时刻奋进的科学家形象。在麦淑萍细腻的笔触中,读者可以走进这位科学家的世界,感受他的智慧与坚韧,领略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少年蒲蛰龙在郊游时,看到农村“禾苗生长旺盛,却敌不过一群蝗虫”的境况,萌发出“科学救国”的宏愿。于是,他报考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选择昆虫学科作为迈向科学报国理想的阶梯;他师从燕京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名师,博士毕业后义无反顾回归祖国,以满腔热情投入祖国建设,开启中国生物防治新篇章。该书的出版,是对其一生科学贡献的致敬,也是对当代科学家精神风貌的弘扬。

记者了解到,蒲蛰龙是现代中国“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的领航先锋。通过繁殖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实验,他成功打响中国“现代生物防治第一炮”。他研究繁殖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引进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壳虫、引进孟氏隐唇瓢虫防治粉蚧壳虫、利用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等,解决无数增产、丰产、护林、环保大问题。其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广泛推广应用,还赢得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赞誉。

在麦淑萍看来,蒲蛰龙总是以科学家特有的敏锐,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深入生活,努力运用科学知识解决“三农”难题。蒲蛰龙不仅是大科学家,还是一位教育家。他学风正派、言传身教,非常关心、爱护学生,在专业上也是倾囊相授,为国家培养大批人才。他本人学识渊博、谈吐大方,在国际学科交流舞台上从容优雅,犹如一位风度翩翩的外交家。“上到伯爷公,下至鼻涕虫”都可以和他谈得来,都喜欢和他交朋友。

“对待工作,他无分贵贱,和大家分工合作;对待生活,他朴素节俭,从不考究,更不提要求。很多学生都以蒲蛰龙先生为榜样,追随他的科研方向,他的科研精神和事业可谓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麦淑萍表示。麦淑萍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一级巡视员,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常务委员。

她希望通过《蒲蛰龙传》这本书,向读者传递蒲蛰龙科学报国的精神、勇于探索与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社会责任与担当。“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对蒲蛰龙一生经历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对当代青年和社会的一种期许和呼唤。”麦淑萍说道。

蒲蛰龙在四会大沙开展水稻害虫综合防治实验的时候,是麦淑萍第一次见到他,一直心怀敬意。1985年,麦淑萍大学毕业分配到广州当中学老师时,父亲特意嘱咐,蒲蛰龙和利翠英夫妻俩将全身心奉献给祖国的科教事业,没有自己的孩子,要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父母那样关心、照顾。于是,中山大学的蒲宅成为麦淑萍常去的地方。

1993年5月,麦淑萍调到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工作,当年7月,陪同蒲蛰龙夫妇到肇庆、四会考察。在途中她与蒲蛰龙聊天时,有感于他的人格魅力和科研成就,萌生为他写一部传记的想法。后来,她专门买了录音机,总是想办法抽时间去看望蒲蛰龙夫妇,听他们讲故事,并全部录了下来。2023年10月,经过一年半的伏案,麦淑萍终于完成传记初稿,2024年7月正式出版。

“年少一念,竟历时30年完成。”麦淑萍感慨道。

(广东岭南古籍出版社供图)

编辑 刘彦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周国和

(作者:深圳特区报驻穗记者 陈行 通讯员 孟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