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政观察 | 深圳一周:深圳要习惯在聚光灯下成长
深政观察
2020-09-06 20:33
收录于专题:深政观察

2020年8月31日至9月6日。

紧接深圳经济特区40岁生日的一周,媒体的聚光灯依然对准了这座城市。对此,深圳已经习惯。40年前特区建立以来,这里一直就是世界观察中国的窗口。在世界关注和中外媒体聚焦之下,按照选准的节奏与步调,与时代共舞,因时势而新,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常态。

1

打量深圳的目光不曾离开

翻看过去一周央媒对深圳的报道,小政不由得道一声“精彩”。这些报道,有的是对市委书记的专访,有的走近一个个市民,说市民自己的故事,从各个角度展示特区成就和经验。

9月4日,新华社播发了对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专访稿件。在接受专访时,王伟中介绍了深圳在落实“六稳”“六保”、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快”“准”“实”——

“快”是第一时间打出纾困惠企政策组合拳,“准”是精准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实”是确保各项措施直达基层、落地见效;介绍了深圳解决“六稳”“六保”中遇到的问题的改革办法,包括抓紧抓实“一号改革工程”即营商环境改革,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落地,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个人破产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打造“服务型政府”等;对深圳如何依靠创新驱动来落实新发展理念,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上先行示范,也作了要言不烦的回答。

专访稿才2000多字,尽是干货,坚定信心、催人奋进。就在同一天,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王伟中书记的专访。9月5日,《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也推出了对王伟中书记的专访。

“六稳”“六保”并提,还是今年的事。深圳落实“六稳”“六保”的动作与成效,是特区40年发展的一个小切面。40年特区的成就,还可以从许多温暖而闪光的切面去观察。

9月4日晚,由中宣部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在央视播出第三集,特别提到来自深圳的一项“硬核科技”——“深i您”小程序,指出深圳凭这个小程序率先上线健康码,成为全国首个在疫情期间凭码出行的城市。

听上去“微不足道”的“小程序”,背后却是天量的信息和数据,是一座千万级流动人口的大城市。

深圳在全国做到“一码当先”“一程安好”,得益于城市的信息化奇迹和科技支撑。经过40年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实现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史上的奇迹”,“深i您”小程序则是“信息化奇迹”的力证之一。

媒体打量深圳,小政打量媒体。过去一周,新华社从各个维度打量深圳。《细数那些先行先试的“深圳创造”》,从40年前说到现在,说的是深圳创造的“第一”和“率先”。

还有两篇报道可以说是“新闻学是人学”的精彩诠释——《塑造城市气质:深圳流行语背后的时代印记》,说的都是“深圳观念”如何影响深圳人的故事;《从舌尖到檐下:衣食住行里的深圳元素》,细说深圳人日常生活的变迁。深圳的一举一动、一点一滴,如此引人注目。

2

在外界注视下砥砺前行

深圳本来就是“窗口”,曾经是“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现在则是向世界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和国际社会观察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

作为窗口,开放的胸襟与气度可谓是与生俱来。外界的观察与评价,对深圳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面对外界注视,深圳做好自己的事,“努力奔跑、心怀远方、步履坚定、逐梦前行”。

小政看到,过去一周,深圳奋力推动城市发展再上台阶。

为了更进一步推进生态环保、提升城市文明,深圳用心用力普及垃圾分类“新时尚”。8月31日,与《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9月1日起正式实施相呼应,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召开。

为了让垃圾分类成为每个市民“必修课”,深圳铆足了劲。一周里,各区现场检查紧锣密鼓,媒体运用各种手段普及垃圾分类“小贴士”。彩田村等垃圾分类精彩样本得到市民纷纷点赞,也有一些垃圾分类不到位的小区、商超被曝光。

9月1日,《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首日,继罗湖区银龙花园领到全市首张垃圾分类整改通知书之后,全市又开出322张整改通知书。推进垃圾分类,投入那么多人力,添置那么多设施,该整改的绝不含糊,深圳是动真格的。

(廖万育 摄)

9月4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开始公示深汕高铁深圳段线路及占用基本生态控制线情况(草案)。

小政了解到,深汕高铁不仅服务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带,向东联系海西、长三角、胶东、京津冀、辽中南等城市群,向西联系北部湾城市群,还能够加强深圳与惠州、深汕特别合作区、汕尾的高速联系,支撑湾区对接粤东,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深汕高铁建成后,从深圳西丽到汕尾只要30分钟。岂止想去汕尾吃海鲜的伙伴有福了,深汕铁路规划建设对于发挥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对粤东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沿海城市群联系、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周,小政觉得还有两个活动值得关注。一个是9月4日全市2020年“深圳质量月”启动。这个质量月的主题是“建设质量强市,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对市民来说,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在于一件件高质量“圳品”。把人民生活水平搞上去,本是建立特区的初心。高质量发展,就体现于市民衣食住行所用产品的质量。

另一个是9月5日“2020年深圳慈善日、慈善月系列活动”启动。深圳是一座爱心之城,各项爱心指标居于全国前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通过志愿服务、公益捐赠、对口帮扶等方式,对身边和远方的人献出爱心,是这座城市的温暖底色和文明名片。特区40年的发展,无论是高速度还是高质量,都是为了群众的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越过越幸福。继续向前走,需要锻长板、补短板,不断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

疫情防控毫不放松

过去一周,深圳疫情防控之弦毫不放松。

小政读报发现,过去一周,深圳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新冠肺炎防控领导小组(指挥部)会议和市政府党组(扩大)会议,都强调了疫情防控工作。说到疫情防控时,用了“抓紧抓实秋冬季疫情防控工作”“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等措辞。

不难理解,当前,全球范围疫情尚未得到全面控制,各国都面临着抗疫情、稳经济、保民生的艰巨任务,加上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疾病诊断的难度,防控疫情之弦目前决不能放松。部署抓紧抓实疫情防控,同样是顺应天时和“全球抗疫进度”,是在应时而动。

正是因为坚持疫情防控不放松,深圳才把好了机场、口岸等境外疫情输入第一道防线,第一时间发现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才能第一时间展开科学的疫情排查,对疫情进行精准的病毒溯源,消除市民紧张和恐慌。

说到这里,小政想劝那些灰霾天非要出去跑步、平时贪凉的伙伴,应时而动、与时共舞。也别忘了,从不下雪的深圳,一年也有那么几天“冻成狗”。保护好自己,别让自己咳嗽、感冒,在当下是很重要的事。

应其时,顺其事。无论是以改革的办法落实好“六稳”“六保”,还是全力推动“新时尚”在全市蔚然成风,又或是坚持疫情防控不松弦,深圳一直在顺应时势、做好自己。机遇不会永远等人,时间不会永远等人。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和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圳和深圳人怎么做,时间将会给出答案。

【撰文】邓辉林

【图片】视觉中国、读特

编辑 关越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