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留医部的故事|杨松:52岁那年,他放弃当“厅官”南下深圳
读特记者 马骥远
2020-09-06 18:10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我同时接到了两份通知。”66岁的杨松云淡风轻地说,那天他要面对的也许是人生中最艰难的抉择。

当了16年处级干部,终于有机会被提拔为副厅长,去党校培训的通知已经下来了。与此同时,深圳市人事局的商调函也来了,职位是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医学中心科教部部长。

当然,杨松的选择是后者。否则,他后来就不会成为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并在这个位置上光荣退休。

▲杨松

也许是留医部史上最“老”的新员工

镜头闪回到2006年2月底,黑龙江省卫生厅医政处处长杨松接到了通知,前往党校接受培训。这不是普通的进修,而是作为副厅级干部人选,参加“拟提拔干部”培训班。按照流程,培训完之后,黑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的任命书很可能随之下达。

对当年52岁、已经做了16年处级干部的杨松来说,这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机会。

但是,就在同一天,另一份通知也来了。单位的传真机吐出一份文件,是深圳市人事局传来的商调函。原来,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医学中心公开招聘科教部部长,杨松投了一份简历。深圳方面来函告知,可以办理调动手续了。

厅官向左,深圳向右。权衡再三,杨松选择了来深圳。杨松坦言,作出这个抉择,首先是对深圳这座城市的认可;其次,也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南下,帮助当时正在哈尔滨医科大学读书的儿子获得毕业后更好的发展空间。

于是,杨松放弃了让很多人眼红的提拔副厅长的机会,来到深圳,先是在北大、港科大医学中心工作,2007年初调入深圳市人民医院担任院长。

闯深圳,一般被认为是年轻人的事。52岁的杨松这个举动在很多人眼里无异于“老夫聊发少年狂”,好心的朋友劝他别“玩火”。

时隔14年,杨松接受采访时对自己当年的选择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不仅正确,而且幸运。”

“在留医部的历史上,我可能是入院年龄最’老’的员工”,杨松自我调侃地说。今天,他已退休6年,“回想自己44年的工作履历,其中有将近8年在深圳市人民医院,这是很值得珍惜的8年。”杨松说。

之所以格外“值得珍惜”,是因为这8年正是深圳市人民医院走上快速发展轨道的8年。

▲杨松(右)担任市人民医院院长时参加深圳广播电台“民心桥”直播节目

“老”医院,重新焕发青春活力

深圳市人民医院是深圳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老大哥”,到2007年杨松担任院长时,已经走过了61年沧桑岁月。“江湖地位”固然显赫,但已经有些步履蹒跚。杨松曾经用“老态龙钟、虚弱不堪”来形容他刚接手时的市人民医院:医院的建筑有35年“高龄”,房屋老旧、破损严重。医疗设备老化,被厂家作为“经久耐用”的典型。在这种情况下,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难度很大。

“公立医院要维护公益性,政府是第一责任人”,杨松说道,值得欣慰的是,他来到深圳市人民医院的时候,恰好是深圳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民生福利,大手笔投入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期。杨松上任前夕,占地面积2.8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5万平方米的外科大楼在留医部院内开工建设。大楼2009年封顶,2011年竣工,2012年投入使用。外科大楼的启用,使得深圳市人民医院的病床数从1100张增长到2100张,几乎翻了一番。医院的手术间也从16间增加到31间。介入科、胃肠外科、胸外科、妇科等重点科室的规模扩大一倍以上。

深圳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的土建、医疗设备及开办费用总计12亿元,全部由深圳市政府投资。杨松坦言,深圳市政府这样大力度投资医院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之大在当时国内各大城市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外科大楼刚刚投入使用,内科大楼的建设又紧锣密鼓地展开,2015年动工,2019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市政府投资7亿元,总建筑面积107256平方米,总病床数1200张,包含住院、门诊、医技等配套设施。

“老”医院重新焕发青春活力,当然不仅仅是大楼的建设。杨松担任院长之后,与班子成员一道,严格医院管理,医院运行成本显著下降,另一方面严控贵药,严把抗生素使用关,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凸显公立医院的公益性。2010年有媒体报道,深圳市人民医院管理成本下降25%,人均住院费用在深圳全市三甲医院中最低。

“外科大楼是我的前任院长任上争取来的,在我的手上完成;内科大楼是在我的任上争取来的,在我的后一任院长手中完成”,杨松说道,退休之后的几年,他在外科大楼一间办公室的窗户,正对着内科大楼的工地,看着大楼奠基、施工,一天天地长高,直到竣工,就像看着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一样。

杨松说,作为一任院长,最重要的是传承。医院的建设要传承,留医部的精神更要传承。“我们都是外地人,来了都是深圳人”,杨松说,留医部是深圳历史最悠久的医院,代表着这块土地的仁心仁术、人文精神,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把这种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老”医院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2012年4月,时任市人民医院院长杨松(右九)参加市人民医院外科大楼启用仪式

请把最重的伤员交给我们

一个重大的考验突如其来。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生灵涂炭,举国同悲。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5月18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等4家深圳市三级综合医院接到市卫生局的通知,做好接诊四川地震伤病员的准备。

5月21日夜里,深圳接诊医院的有关负责人在宝安机场等候运送伤病员的专机到来。就在专机即将降落时,杨松接到了在现场等候的一位副院长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十分焦虑,要杨松跟现场协调的市卫生局医政处负责人说说,“别欺负我们医院!”

原来,副院长看到医政处负责人手里有一张安排伤员就医医院的单子,市人民医院被安排了最多的重伤员。副院长感到压力山大,于是就向杨松诉苦。

了解原委之后,杨松立即拨通负责协调伤员救治的时任深圳市卫生局医政处处长谢若斯的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同样焦虑。谢若斯说,救治汶川地震伤病员这么严峻的任务,责任重大,重伤员往市人民医院送是第一选择。

时隔12年,杨松依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他的回答:我也表个态,坚决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

5月22日凌晨,9名重伤员被送到留医部。市人民医院连夜展开救治。杨松连续三天三夜在医院值班。

“从重伤员的手术到康复,我们抽调优秀医护人员组成团队,精心施治”,杨松回忆说,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中,市人民医院是深圳接收重伤员最多的医院,同时也是伤员全部痊愈出院最早的医院。

“在突发事件中的担当,体现的是我们作为人民医院的能力、水平与责任心”,杨松说,在重大灾难事件中挺身而出,彰显着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也是对留医部半个多世纪仁心仁术的传承。

▲2012年,杨松(左四)在新疆喀什参加对口援疆活动

为留医部的“后浪”而骄傲

杨松担任深圳市人民医院院长将近8年。这几年,恰是留医部大踏步发展的一段时间。这不但在外科大楼、内科大楼相继拔地而起,更体现在医疗水平。“我们的团队是深圳顶级的”,杨松说,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胸外科、影像科、介入科、妇科等都成为国内业界翘楚,让深圳市民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国内一流的医疗服务。

虽然已经退休6年,但杨松的心一天也没有离开留医部。“作为一个己经退休多年的老同志,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全国驰援武汉抗大疫的关头,我在深圳市医疗队奔赴武汉的报道中看到了市人民医院专家和医护人员的身影。那一刻 我感到了久违的激动和感慨 ”,杨松感慨道,“看到来自市人民医院的这群年轻勇敢的医疗队员,我由衷地感到自豪骄傲!他(她)们不仅是美丽的逆行者,更是发扬光大留医部传统的继承人。我为留医部不断成长、勇于进取的年轻一代感到骄傲!”

▲扫码关注“深圳市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后台回复“我和留医部的故事”,即可投稿。

(晶报供稿)

编辑 陈章伟

(作者:读特记者 马骥远)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