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党员教师,有义务带头,带着知识和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23年9月,来自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学校(以下简称“第二附属学校”)的党员教师李珂鑫带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奔赴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中心小学”),开启了他的教育援藏之路,搭建起一座连接两校师生友谊的桥梁,成为对口帮扶工作最生动的缩影。
李珂鑫给西藏察隅县下察隅镇中心小学学生上课。
紧盯帮扶关键点
打造可持续教育生态
初到西藏时,李珂鑫发现,这里的孩子基础较薄弱,又存在文化差异,他所熟悉的授课风格和模式并不适用。这也令李珂鑫下定决心:要把深圳好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带到中心小学。他迅速调整教学策略、放慢节奏、反复讲解,确保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进度,掌握知识。
在中心小学,李珂鑫身兼数职,积极承担了科学、音乐、信息、体育四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他用心备课、用情授课,编写首部校本教材《米字格写字与汉字美的欣赏》,将科学的魅力、音乐的韵律、信息的便捷、体育的活力传递给每一位渴望知识的孩子,力求让每一堂课成为启迪同学心灵的明灯。孩子们用稚嫩的嗓音一声接一声地喊着扎西德勒(藏语词汇,表示欢迎、祝福吉祥)时,这是他们心连着心的最好印证。
肩上有责任、眼中有目标。为助力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高质量教师队伍,李珂鑫在一学年来还承担着学校教研室助理工作,与新同事们深研教材、深耕课堂、深究学科,让教育新理念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长。在他的帮助下,该校已有5名青年教师成长为骨干教师,2名新教师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学科能手,并在察隅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技能大赛中斩获1金5银1铜的优异成绩,学校也因此获评“优秀组织奖”。
在边境少年的心中种下一颗爱党爱国、崇德向善的种子,是德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李珂鑫和当地老师积极组织学生聆听书记讲党课,带领学生参加清明扫墓活动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植入每个察隅少年的心灵深处。
用情传递爱心
山海携手共赴教育未来
李珂鑫的支教故事,是第二附属学校对口帮扶工作的缩影。
去年11月,第二附属学校书记张国胜跟随龙华区教育局前往中心小学开展调研,两校正式确立为结对学校。
半年多来,第二附属学校副校长何小波奔赴中心小学,以专题讲座形式分享“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观”;学校教师周镇宇、李鑫兴为中心小学带来具有深圳特色的音乐、体育课堂,与当地老师共教共研,共同进步;两校班主任团队举行线上交流会,就防校园欺凌等工作展开讨论……考虑到孩子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李珂鑫联系心理教师田双开展青春期女生心理云课堂、录制“学习充电站”微课,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心理支持和指导。
当察隅的寒冬来袭,李珂鑫敏锐地察觉许多孩子上学时难以喝到热水。他及时将这一情况反馈给张国胜,第二附属学校立即号召老师爱心认捐,为全校孩子们送去保温杯。今年五月,第二附属学校的师生、家长更是以实际行动传递爱心,通过捐赠、义卖等方式筹集资金,向中心小学每位同学赠送书包。
“是什么力量支撑你踏上遥远的支教路?”面对这个问题,李珂鑫表示,这其中有淬炼自身本领的目的,有帮扶察隅教育的初心,更多的是作为一名党员的应尽职责。
龙华新闻记者 张瑜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