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恐龙院士”徐星:让科普教育出圈出彩,“点亮”科学星火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2024-07-23 20:4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打开探索恐龙的神秘大门

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星在“恐龙来了——䘵丰龙全国巡展”走进深圳之际,为深圳市民带来了一场以“寻找飞向蓝天的恐龙”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通过揭秘远古时代恐龙的趣味知识,带领现场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打开探索恐龙的神秘大门,在互动环节,青少年们纷纷举手互动,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

“在现场,我深切感受到了深圳的青少年们对研究恐龙的热情,更让我惊讶的是,深圳的青少年在古生物学方面有很强的知识积累,提出了很多很有深度的问题,让我也受益匪浅。”徐星在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希望今后能有更多机会来深圳开展科普活动,助力更多青少年了解恐龙知识,提升古生物研究兴趣。

穿越“亿万年”,深圳市民走进恐龙的世界

深圳特区报记者:“恐龙来了——䘵丰龙全国巡展”首站设在深圳,该展以云南省禄丰市的真品化石为核心展品,展出了珍贵的许氏禄丰龙、阿纳川街龙、新洼金山龙、盘古盗龙等精品恐龙化石,您觉得该展最大意义是什么?

徐星:在展会现场,展出的大量化石形成系统性恐龙知识,让恐龙仿佛从书本上“走出来”,不管是脚印化石,骨骼化石,还是恐龙蛋化石,通过近距离观察这些近2亿年前的生命遗骸,让更多深圳市民,尤其是青少年能够直观立体了解到恐龙世界,包括恐龙的发展历史、生活环境,为大家带来非常独特的观展体验。

从更大的范围来讲,恐龙是灭绝的物种,通过了解这类灭绝物种在亿万年前如何生活,进一步激发大家思考现代生态系统下的生物多样性与亿万年前的生物之间的联系和变化,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科学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反思当代人类生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作为世界上命名恐龙最多的科学家,您被称为“恐龙院士”,请介绍在本次讲座中,您为深圳这座山海城市的青少年朋友们特地准备了哪些特别的恐龙知识和议题?又有哪些意想不到的收获?

徐星:我们都知道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当我们提到这座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我们第一印象是其工业发展、贸易发展等经济体量上的发展,但大家经常忽略的是,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也在不断提升。这次讲座让我惊讶的是,深圳的青少年在古生物学方面有很强的知识积累,提出了很多很有深度的问题,让我也受益匪浅。在互动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大家对恐龙的热情,对自然科学的认知,以及对未来发展的积极态度。

科考“开盲盒”,勇闯恐龙遗迹无人区

深圳特区报记者:在长期研究和探索恐龙的过程中,您最引以为豪的研究成果是什么,请详述该研究落地过程,为这个学科带来了哪些跨越式发展?

徐星:古生物研究是基于化石发现的学科,我们需要到大自然或者野外去寻找,发掘,以及研究恐龙化石,通过这些恐龙化石了解地球生命演化历史,也叫作“生物多样性的发现”。所以我在过去近30年的工作中,参与了80余种恐龙化石的命名和研究,这是我最开始从事恐龙研究完全没有想到的。

其中最引以为豪的,就是我们发现了一些奇特的恐龙物种,比如长羽毛的北票龙,比始祖鸟还小的“赵氏小盗龙”,长有翼膜翅膀的奇翼龙……对我们理解恐龙怎样变成鸟类,从而飞向蓝天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深圳特区报记者:古生物科学家的日常是怎样的,有哪些比较有趣或不为人知的工作场景和故事?

徐星:典型的寻找恐龙之旅,通常需要到戈壁荒漠地区,比如我去过新疆、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云南、江西和湖南等地。那些地方炎热干燥,白天就带着水和工具,在地表一寸寸寻找恐龙化石露出的蛛丝马迹,一旦发现,就要决定是否需要挖掘和采集,就像“开盲盒”一样,你也不能确定每天都有收获,需要承受自然条件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和挑战。

有一次,我和科考队为了寻找一种叫做“中国鸟龙”的恐龙,在当地驻扎了近70天,其间无数次剥离岩层,深入考察,都没有重要发现,直到最后几天,才终于有了一些小小的发现,整个科考队都非常激动和兴奋,那一瞬间就会感觉所有的努力和辛苦都是值得的。

科普科研同行,为更多人“点亮”科学星火

深圳特区报记者:您的作品《飞向蓝天的恐龙》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请问写这篇文章的过程是怎样的,与平时写的科研论文相比有什么区别?

徐星:实际上这篇课文,源自我在20世纪90年代写过的一些科普文章,其实不管是科普文章、科研论文,都与小学生课文的写作方式相差甚远,我为了写这篇不到1000字的文章,查阅了很多语文知识,是迄今为止我在单位字数上花费时间最多的一篇小文章。同时我也非常自豪,这篇文章能够被无数小学生们阅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深圳特区报记者:一直以来,您不仅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也频频走进全国各大院校做科普演讲,让更多人知晓、了解古生物学研究,您做科普活动的初心和出发点是什么?

徐星:其实做科普的过程中,我也收到过很多质疑的声音。有人说,院士的时间很珍贵,应该去做更重要的事情,比如科学研究。但我觉得,科普和科研是同等重要的,不管是刚刚进入这个领域的学者,还是像我一样经验稍长的院士,都有义务去为公众做科普,不断助力国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大家都知道恐龙是很多小孩喜欢的生物,也是科普最好的载体,我做恐龙科普,并不是让每一个小朋友都去研究恐龙,做古生物学家,而是通过恐龙向他们展现大自然,展现恐龙科学,甚至展现整个科学。只有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科学,重视科学,才能不断助力这个社会和国家更好地发展。

我最开始做科普活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在国内第一次做科普报告是在北京的一座图书大厦,那场讲座中,观众加上组织者、青少年父母一共7个人,但我还是很认真地给大家做报告。如今,借助更多新媒体平台和有影响力的博主,我很开心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打开科学的大门。

深圳特区报记者:从家长的角度如何提升青少年们对科学的兴趣,如果深圳的同学对古生物研究感兴趣的话,你会推荐他们如何安排假期时间来提升相关知识储备?

徐星:首先需要找到孩子们感兴趣的科学主题,其次要通过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去吸引他们,家长们要以科学思维去培养孩子,要明白解决科学问题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能不能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这才是最核心的科学能力。

在假期期间,不管是通过博物馆教育,还是带孩子们到大自然当中进行体验观察,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让孩子脱离课本,从细枝末节开始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热爱自然。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 吴诗敏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闻坤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徐美)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