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迎“新声”,石岩客家山歌唱响博享非遗奇妙夜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李姣 唐蕾 文/图
2024-07-21 13:0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客家地方客家人,客家风俗客家情。客家音唱客家调,客家山歌格外亲……”熟悉的乡音从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7号楼二楼展厅传出,原来是石岩客家山歌传唱人正在教孩子们学唱石岩客家山歌。7月20日晚,“博享非遗奇妙夜”迎来了第三场主题非遗课堂——石岩客家山歌学堂。

课上,石岩客家山歌传唱人廖子轩向孩子们系统认识了广东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石岩客家山歌。课堂上不乏有周边社区的学生、从外地来深过暑假的孩子,他们当中有的不常说客家话,有的甚至听不懂客家话,但无一不聚精会神地倾听着老师的分享。

有客家人的地方就有客家山歌。据介绍,石岩客家山歌起源于阳台山下,至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流传于宝安区石岩街道有客家人居住的各个社区。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随口而出、即兴而歌,客家山歌由此诞生。为求歌声传得远、听得清,客家山歌一般音调高扬,声音绵长,富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和乡土气息。

经过几百年来的演化,石岩客家山歌融入了不少本地方言特色,在唱法上,有假嗓、本嗓和细嗓三种,以客家话演唱,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其题材丰富,主要以劳动歌、生活歌和情歌为主。

曾经,在田间地头,客家先民们一边劳作一边哼唱着动听的山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课堂上,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听传唱人分享客家山歌的故事,全情投入一起学唱客家山歌。“说客家话和唱客家山歌的感觉完全不同,我只跟家里人说客家话,从没试想过自己的方言也能唱出这么美妙的声音。这个假期结束回去,我要向我的同学展示我新学会的客家山歌!”首次参加非遗课堂的杨同学兴奋地说。

据悉,“博享非遗奇妙夜”系列文化活动是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为市民群众搭建起的夜间探索和体验非遗的窗口,通过组织不同类型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活态展示和教学,邀请大小朋友走进夜间博物馆,让大众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非遗项目的历史、技艺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促进传统非遗与现代创新融合。

正值暑假,“博享非遗奇妙夜”系列文化活动持续举办,将围绕杂技、曲艺、陶艺等非遗主题开展系列课程,邀请广大市民群众,带着在深圳过暑假的家人孩子一起学习更多非遗技艺、夜游博物馆。

本次活动由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主办,宝安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博物馆、深圳(宝安)劳务工博物馆、石岩街道党建服务中心、龙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共同承办。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吉莹 通讯员 李姣 唐蕾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