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天地新阅读丨重返历史现场 感受共产党人的追求与奉献

黄志坚
2024-07-21 09:25
摘要

《风起陕甘宁》 韩毓海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年1月版

《风起陕甘宁》是作者韩毓海2020年秋天在陕北踏访后形成的文字,是一部历史散文。全书从“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又是中国革命的圣地”这一主题出发,流连于多个革命遗址,收集当年党中央、领导人的事迹,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的追求与无私的奉献。这本书读来有三点感受最为强烈。

一是散与聚。

行文似散,实则神聚。书中,作者首先引用钱穆先生的观点:一个民族可以说是民族精神的产物,而黄河就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个精神的特点,就是在激流中拼搏前进。

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人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外在的市场—供给—需求—预期决定的,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认为,人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人的劳动、生产与实践决定的。前者讲外在的环境塑造了人的价值,后者讲人作为劳动与实践的主体,塑造了世界与人本身。只有抓住这一精髓,方才可以懂得毛泽东所概括的经济工作的“四面八方”。“四面”其实就是指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四个方面,“八方”则是与上述四个方面相联系着的各个社会主体、社会各阶层, 指工人、农民、工商业者、投资者等。毛泽东所概括的“四面八方”,可谓神来之笔,这才是用最精彩的中国语言,讲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作者感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理由当然有很多,一个关键就是中国共产党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文化优秀成分结合起来。

二是杂与专。

阅读本书,作者与作品、结构与文体似乎都难以分类。文学?但通篇以史而述。史学?文字表达渲染而飞扬。政治经济学?却又以文史来论“不平衡发展”、以历史地理来讲政治经济。党史研究专著?但也可作为一部非虚构作品来读,集艺术性的“红色叙事”和个性化的 “重大主题表达”于一身。于是,看似杂家、实则专家, 以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独立思考、个性表达融汇成一个新的“专”,自成一家之说,而这也成为本书独特魅力之所在。

比如,在第二篇中讲到冀朝鼎。这个父亲曾任山西司法厅厅长和教育厅厅长的名门之后、“自我扬弃的主人”,这个年仅13岁便考入清华学校、五四运动中被抓的最小的学生,1929年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在美国政界与学界产生了相当影响。这篇文章把马克思论述过的“亚细亚所有制形式”问题讲得很透彻,提出了“中国基本经济区”的范畴,认为统一的基础、中央集权的基础,就在于中央能够建设并有效控制基本经济区;基本经济区建设,主要是靠水利与交通建设达成的;分裂与割据, 一方面在于基本经济区的争夺,另一方面则在于地方建设造成的基本经济区的扩大与转移;古代中国的所谓国家能力,就是控制与建设上述基本经济区的能力。导出的结论,就是只有通过重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才能战胜“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做学问可以旁征博引,也可以庞杂琐细,有思考有见地或能够给人启发就好;但务必要专,要深入扎根在我们脚下的黄土地上。

三是情与理。

作品饱含着炽烈的情,阐述了革命的理,带着我们从原理的角度,去重新思考什么是政治、什么是革命,去重估“为了真理而斗争”这句话的起源,去讴歌自由与人性:“自由还意味着:人是为了真理、为了信念,可以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一种存在。”

陕北的性格,既融入了此前中国革命的风格,也重塑了中国共产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的性格,使得革命者的性格中,既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芒,又具有了黄土地的宽厚与博大,既有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又有了同志式的温暖和浓烈的人间情怀。正如横山信天游里唱的, “三号号的盒子红绳绳,跟上我的哥哥闹革命。你当红军我宣传,咱们一搭里闹革命多喜欢”,多么浪漫,何等多情,既慷慨激昂又婉转曲折。作者就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描述,通过一些极富画面感的场景,牵着我们感同身受地重返历史现场,塑造出共产党人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形象。书中第三篇由当年榆林的革命遗址讲起,展开对古今中外志士仁人放下自我、献身革命、 救苦救难的思考。什么叫做人的境界,什么叫为人的觉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精英?什么才是“书生意气”?书中讲到了 1946年10月解放战争初起胜负未定之时陕西望族胡景铎、胡希仲叔侄毅然在榆林横山波罗堡通电起义的壮举。习仲勋与胡家叔侄同窗共读结下一生的情谊,正是在习仲勋的“接引”下,胡家叔侄走上了为人民求解放的革命道路。

作者一直在探究,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为什么能成功。当然,这是因为有理想信念、有铁的纪律性。一个坚强的党,一个坚强的领袖,一个坚强的组织原则,这就是共产党成功的法宝,是第一法宝。但只有这个还不够,我们党还有第二个法宝,就是实事求是。这本《风起陕甘宁》是内容丰富、境界宽阔的“主题读物”,阅读本书,回顾历史、重燃激情,受益良多。

延伸阅读

《转折:1947年中共中央在陕北》刘统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3年10月版

本书是著名党史、军事史专家刘统先生遗作,是国内研究中共中央转战陕北最全面、最详尽的成果之一。1946年6月,国民党当局发动全面内战。战争初期,在我军粉碎了国民党妄图速胜的企图后,国民党军队改行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延安陷入危急。面对国民党胡宗南等部的进逼,毛泽东和党中央作出了主动撤离延安的战略抉择。自1947年3月起的一年多时间,中共中央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成功实现了战场形势由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折。全书以恢宏而不失细腻的笔墨,描绘了人民战争的波澜壮阔,再现了战斗现场的惊心动魄,讲述了转战途中的千钧一发,展示了党中央谋篇布局的高瞻远瞩。历史雄辩地证明:一场战争乃至一个党的胜败,最终取决于人心的向背。

编辑 刘彦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李璐 三审 甘霖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