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到来,各大旅游平台、旅行社纷纷上新研学游产品。从博物馆发现之旅到自然探索活动,从走进国内高校到参加海外游学,研学游热度持续攀升,相关产品预订火爆。但也有一些家长反映,一些打着教育幌子的研学游,最后止于“到此一游”。
研学游,一头连着课堂,一头连着自然与社会。其集合了旅游属性与教育功能,让学子们可以在课堂之外,增长见识、拓宽视野,提升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研学企业超过3万家,研学市场规模达1469亿元,预计2026年我国研学游整体市场规模将达2422亿元。
然而,火热的市场背后,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组织者、承办方五花八门,一些机构并不具备资质;游中研学变成多游少学、只游不学、走马观花式的“到此一游”;原来的旅游项目改头换面成为研学游项目,价格却翻了数倍……无论哪种,都让研学游变了味。
旅游是研学游的载体,教育是研学游的目的。因此,研学游的有关设计配置,都应围绕其教育目的,而非一味顺应旅游逻辑。基于此,研学游提供方要将教育元素更多融入旅游实践。要多想想:这个项目真能帮助孩子学到东西吗?能教给孩子什么?能培养孩子什么样的情怀?常怀这样的思考,诸如“名校合影打卡游”“一天刷完N个博物馆”这样的肤浅项目又怎会登上研学游日程?
治理行业乱象,需要多方联动、共同促进。一是凝聚合力,研学游涉及文旅、教育等多个部门,还须明确监管边界;二是健全制度,不断完善行业标准、评价标准,加强资质审核和信誉管理;三是补齐短板,改变“旅游专业的不懂教育,教育专业的不懂旅游”的局面,推动研学游更专业、更正规。
相关企业若一味 “拼话术”“挂羊头卖狗肉”,只会把自己的路走窄、走死。回归到研学游的本意上来,让学子们从中有所游、有所学、有所悟,才有可能稳稳立足。
研学有道,寓学于游。期待各地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自然科普、人文艺术等方面资源,不断规范行业发展,推出更多优质研学游项目,让广大中小学生真正在旅行中开阔眼界、提升自己。
编辑 王雯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吴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