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后这些病毒开始“群发”,谨防你家娃“入群”了!
读特记者 邓裴裴
2020-09-05 12:16

随着各类学校开学,人员流动性和聚集性大幅增加,孩子们在学校聚集,病毒有了大面积“群发”的可能,加上秋季温差的变大,各种疾病可能“趁虚而入”,尤其是下面这些疾病,孩子间高发,预防措施家长们赶紧看,让疾病远离你家娃?

广东人俗称的“生痄腮”,它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在腮腺肿胀时传染性最强,儿童和青少年容易中招。流行性腮腺炎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15岁以下儿童都属于易感人群,尤其是5~9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是腮腺炎突发的主要发生场所。

流行性腮腺炎主要经呼吸道传播,病毒可存在于患者的唾液和呼吸道分泌液中,通过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被感染者唾液污染的衣服、玩具,或公共用具间接传染。

有哪些症状?

流行性腮腺炎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侧或两侧耳垂根部肿大,有明显的压痛感,尤其当你咀嚼或吃酸性食物时,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腮腺炎患者除了腮腺部位肿痛外,还可能会出现高烧不断。如果没有并发症,一周左右便可自愈,但是!如果出现了并发症,那后果就不得了了。

· 如果出现耳朵闷胀,像塞着棉花,或耳后红肿疼痛症状,那就可能是引起了听觉神经损害,这种情况可导致耳聋。

· 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发热等症状时,需要警惕胰腺炎,这种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 如果出现头痛、持续发热、呕吐、精神差,甚至抽搐时,需要警惕病毒性脑炎。

· 当女孩子出现腹痛时,需要警惕卵巢炎。

· 男孩子发热伴“蛋蛋”肿痛时,可能是睾丸炎。如果并发了双侧睾丸炎,有可能导致成年后的不孕症。

预防措施

1、接种疫苗

目前,接种含腮腺炎成分的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的有效手段。

我国儿童免疫程序规定,18~24月龄儿童应常规接种一剂次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但接种1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防病效果有限,推荐儿童入小学前再次接种一剂次含腮腺炎成分疫苗,这样就不怕被感染了。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要做到勤洗手,养成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的好习惯,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也应立即洗手,还要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健康生活,合理作息

合理睡眠,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多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免疫力。

还有一件事,如果孩子不小心中招了,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就诊外,还要注意这些方面:

✔ 一定要与健康儿童隔离,以免传染,直至肿胀完全消失一周后,才可以解除隔离。

✔ 患儿使用过的食具、毛巾等应煮沸消毒。

✔ 患儿所在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要注意避免受风着凉。

✔ 患儿常因张嘴和咀嚼食物而使疼痛加剧,因此应给他们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或软食,忌食酸、辣、甜味过浓及干硬食物。

✔ 要多给患儿喝温水,有利于退热及毒素的排出。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全身性丘疹、水疱、结痂为特征,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感者接触患者后约90%发病。

婴幼儿和学龄前、学龄期儿童发病较多,易感儿童感染后发病率可达95%以上,因此水痘极易在人群密集的学校等集体单位传播扩散。

预防措施

✔ 适龄儿童接种2剂次水痘疫苗(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 开窗通风;

✔ 勤快洗手;

✔ 托幼机构和学校需严格落实晨检制度,及时发现和隔离患病学生,同时加强消毒措施,严把病例痊愈返校关。

全球疫情持续上升,近期每周新增报告病例数仍在高位。全国境内疫情形势总体稳定,但我省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境外疫情输入的风险持续存在,务必要保持绝对的警惕,仍需关注境外入境人员所带来的风险。随着秋季开学的到来,返校师生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

预防措施

1、勤洗手

经常保持双手的清洁和干净,特别是外出归来、饭前便后和咳嗽喷嚏以后,要把双手清洁干净。无清洁双手条件时,不要用手直接触摸口、鼻、眼等。

2、勤通风

家庭做到定期开窗通风,一般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20-30分钟。

3、勤观察

经常留意自己及家人的身体状况,任何出现发烧、乏力、干咳或腹痛、腹泻等症状的人员,须戴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及时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发烧尽量前往发热门诊就诊。

4、戴口罩

外出随身携带口罩,在进入人员密集或密闭的公共场所(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入菜市场、商场、超市等场所)时应正确佩戴口罩。

5、保持距离

前往超市、餐馆、农贸市场等人多密集场所,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在交谈、等电梯、排队时注意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社交距离。近距离接触时请戴好口罩。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一种容易暴发流行的、剧烈的结膜炎性疾病,夏秋季高发。本病起病急、潜伏期短,以眼睛发红、发热、发痒、疼痛、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为特点,少数患者可有全身发热、乏力等症状。本病主要通过眼-手-眼或眼-污染物品-眼传播,病原体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健康人的眼睛感染,也可通过游泳池污染的水感染。

预防措施

✔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揉眼,毛巾、脸盆等分开单用;

✔ 流行期间不宜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者;

✔ 学校若开展游泳课程,应注意泳池的消毒以及学生的个人卫生及防护,潜水时,尽量把眼睛闭上或戴防护眼镜,游泳后,及时用干净的水洗脸、洗澡;

✔ 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9月随着各类学校开学,广东省因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风险较高,学校等集体单位为暴发疫情高风险场所。

预防措施

校园防病要点

✔ 学生健康管理:做好学生个人健康管理、晨检、因病缺勤登记、开窗通风和环境消毒工作。

✔ 厨工健康管理:加强对厨工的健康管理,制作食物和配餐过程中要佩戴口罩和做好手卫生,有消化道症状要暂时调离岗位。

✔ 饮用水管理:做好饮用水的管理,做到烧开后饮用。

✔ 病例管理: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症状的病人,要立即就医并隔离,做好呕吐物处理,做好清洁消毒;病例持续增多应立即向主管部门和属地疾控机构报告。

家庭防病要点

家长和儿童的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不喝生水、生熟食物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食物煮熟煮透等健康生活习惯。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婴幼儿。疱疹性咽峡炎发展到手、足、臀部出现疱疹即为手足口病,应注意观察,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为自限性疾病,一般病程4~6日,重者可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系不同型病毒引起。

预防措施

✔ 家长应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每次外出回家后应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在流动的水下清洗双手;

✔ 家长也要注意自身的手卫生,照顾孩子时要经常清洗双手;

✔ 幼托机构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定期对玩具、水杯、毛巾、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

✔ 流行期家长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和口腔有无异常,如发现孩子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

9月,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强度较8月将有所增加;随着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开学季来临,存在暴发风险。重点人群为5岁及以下儿童。

预防措施

✔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孩子前、处理粪便及呕吐物后均要及时洗手。

✔ 勤通风:每天要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 勤消毒: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餐具、奶瓶、奶嘴、玩具和其他物品。

✔ 勤观察:留意孩子口腔、手、足、臀部等部位是否有皮疹,如有,则尽早就医。

✔ 打疫苗:EV71是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例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的病毒型别,接种EV71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

广东省既往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数据显示,6-9 月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暴发高峰期。以微生物(尤其是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菌)引起的感染为主,发生形式主要以集中供餐地点的点源暴发。需要注意9月学校开学后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暴发的风险。

预防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不吃未烧熟煮透的食物、未经消毒的奶,不喝生水。

✔ 不采摘、食用野生蘑菇和野生植物。

✔ 选择新鲜、安全的食品原料,加工时要注意生、熟分开。

✔ 外出就餐时,要注意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饭店或餐厅。

流感可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喷嚏、共同手巾、近距离交谈等均可传播,传染性很强。除发热、咳嗽、咽喉痛、畏寒等外,多伴头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等。多数人为轻症,可以自愈,但少数重症病例可因呼吸衰竭或多脏器衰竭死亡。发生重症的高危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年幼儿童、孕产妇或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预防措施: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内空气流通;

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捂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

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等表现应戴上口罩、及时就医,减少接触他人,尽量居家休息;

及时接种流感疫苗。

(晶报供稿)

编辑 周晓飒

(作者:读特记者 邓裴裴)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