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至7日,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回家”演出7场。这部蕴含着深圳DNA的文艺精品载誉归来,令深圳观众欢欣雀跃。7月3、4日头两天,两场演出几近满座,《咏春》受到“家乡人”热烈欢迎。“英雄站在光里,而我们,愿是那束光。”随着“叶师傅”与众人合照,摄制组的合影拍摄,字幕亮起,舞剧《咏春》走入尾声。谢幕时分,观众席变成“手机的海洋”,大家纷纷拿起手机记录下《咏春》谢幕燃情一幕。而《咏春》主创们也用饱满、丰沛的热忱回应家乡观众的厚爱,多次手牵手冲台谢幕,台上、台下连成一片,感恩、感动交织激荡。
“舞剧各方面都很惊艳,还要再看一遍!”
“非常惊艳!”“很震撼!”“特别振奋!”演出结束后,多名观众表达了自己对《咏春》的喜爱和赞誉。深圳大一学生李志远告诉记者,“期待这部剧很久了,各方面表现都很惊艳。我平常在学校舞狮队训练,有接触过咏春拳,这部舞剧里加入了很多武术元素,舞台布置和光影设计都让人印象深刻,有机会要再看一遍。”
《咏春》的剧场舞台充分利用装置来营造多场景变化,同时结合旋转舞台的设置,将动和静、人和人、人和景有机组合,形成了鲜明的舞台特点。在灯光设计方面,《咏春》善于利用大逆光以及强穿透力的凸显冲击力,以冷暖色调灯光营造氛围感,使场景极富个性化。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杨浩翰 摄
“《咏春》的编舞、配乐、作曲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舞剧的各个部分有机融合,为观众呈现出一场无与伦比的视觉盛宴。”当晚观看演出的英国知名纪录片导演、两届奥斯卡得主柯文思毫不吝惜自己的夸赞,在他眼中,这是一部值得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文艺精品,他非常期待《咏春》走进伦敦的演出时刻。
此外,以“舞”演“武”,舞蹈与武术的融合,是舞剧《咏春》的一大亮点,剧中高燃的打斗片段深受观众喜爱。一名网友在社交平台评论,“武术表演片段中,你不得不被中华武术所折服,咏春拳、螳螂拳、八卦掌、八极拳、太极拳无一不展现了武术里的柔中带刚。演员的表演中既有武术的寸劲,又有舞蹈的韵律。”
“剧中的每一幕群像都想多看几遍!”
作为一门中国传统武术,2021年咏春拳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咏春拳的“一代宗师”叶问更是一个强IP。舞剧《咏春》以双线叙事展开,剧中一条线讲的是叶问怀着将咏春拳发扬光大的梦想闯荡香港;另一条线讲的是一个深圳剧组拍摄电影《咏春》的经历。追逐梦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叶问和剧组都遇到了各自时空的具体问题,面临种种困境,一度彷徨犹豫。然而,他们都坚持梦想,全力攻坚,最终将梦想照进现实。
“明明是一场舞剧,明明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我却看哭了,余光中我看到前排的小姐姐也泪如雨下。”网友“人间指南”在分享自己的感受时说道,“剧中的每一幕群像都想多看几遍,生怕遗漏了什么细节。每一个人通过舞蹈设计都彰显了不同的角色风格,舞台上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他们都在闪闪发光。”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武林,少数人成为英雄,大多数人成了照亮英雄的那道光。开放包容、敢想敢拼,勇立潮头的深圳,给予每一个平凡人逐梦前行的力量。《咏春》极具张力的表演,震撼了每位观众,其中传递出的温文尔雅的价值观,“扬正气、扶弱小”的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感染着现场每一位观众。
(受访单位供图)
演出结束后的返场谢幕一直是《咏春》观众津津乐道的环节。7月3日晚,《咏春》演员返场谢幕三次,观众掌声持续近二十分钟。四十多名演员手拉手一次次冲向观众,幕布落下来时演员们满脸欢喜,蹲下“比心”道别,剧组演员们的真诚打动着所有观众。
“对于我们深圳观众来说,《咏春》像自己一路看着长大的孩子,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咏春》这次‘回归’是在‘最温暖的家里’与我们重逢。”家住罗湖的张女士已经是第二次刷剧了,演出前一天还参加了《咏春》的主创主演见面分享会。“剧院里举行的签售、周边销售、粉丝应援、留言打卡等活动,让演出氛围更浓了,希望未来有更多人走进剧院,感受舞武融合的魅力。”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匡彧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崔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