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记者获悉,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东部通航开展紧急航空医疗救援,跨越300多公里,历时79分钟,成功将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从兴宁市人民医院转运至深圳市人民医院,为患者的及时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参与此次转运任务的深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黄芸表示,“之前我们做的航空转运更多是在深圳市内或周边地区,这是第一次跨那么远的航程。”
黄芸(右二)与东部通航工作人员在护送患者。(深圳市人民医院/图)
老年患者病重急需航空转运
记者从深圳市人民医院了解到,航空转运的患者今年67岁,患有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同时患有高血压和冠心病,有20余年的吸烟史,转院前在兴宁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近四天,该患者病情急剧恶化,呼吸急促加重,无法脱离呼吸机,甚至出现心搏骤停情况。在当地主治医生的建议下,家人商议后决定将患者转往深圳市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但是,两家医院距离较远,若选择救护车地面转运,最快也要大约四个小时,且在救护车上难以预测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航空医疗转运成为最高效的转运方式,有利于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尽快得到救治。
经过两地医院对接沟通并与航空公司协商确定路线后,这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紧张有序地展开。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陈纯波的指挥协调下,医院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的专家团队严阵以待。
深圳市人民医院联合东部通航赴兴宁转运危重症患者。(深圳市人民医院/图)
跨越300多公里的“生命接力”
7月2日中午,在急诊科值班的黄芸和东部通航机长孙守明分别接到准备主动任务的通知。
“当时我是航空学员组的值班人员,所以科主任直接通知我,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7月3日,黄芸在接受读特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收到指令后,他首先跟对方主治医生确定患者当下的基本情况,包括是否有用呼吸机,生命体征如何,是否在用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等,之后开始准备在飞机上可能用到的设备和药品。“因为路程有一个多小时,这些设备在飞行途中完全靠电池支撑,所以一定要检查和确认电池的电量。”
与此同时,孙守明也在为飞行做准备。他表示,起飞前需要确认起飞点和降落点的位置,以及能否满足直升机的起降条件;其次是确认深圳和兴宁之间的航路情况,包括天气、距离、飞行时间和加油量等。此外,由于两地距离300多公里,路程比较远,还需要考虑直升机的载重问题。
“原计划是我和同事一块去,但因为途中天气不太好,可能导致航路时间延长,航空公司为了减轻飞机重量,延长最大航程,临时决定减去护士的陪同。”黄芸说,此次路程要比之前的远很多。之前他们更多的是在深圳市内或者周边地区进行转运,这是第一次跨越那么远的航程。而且患者病情危重,在飞行途中需要随时准备应对突然的病情变化。
患者顺利抵达深圳市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图)
“地空联动”确保患者安全
虽然飞机上只有黄芸一名医护,但他身后还有强大的支撑。“我们在出发前通报过一次患者的生命体征,那时候生命体征平稳。后来在飞行途中,陈院长要求我们每15分钟做一次汇报,避免有什么突发情况,他们可以远程提供技术上的支援。”黄芸表示。
转运期间,黄芸在陈纯波的远程指导下适时对药物用量和呼吸机参数进行调整,成功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在返回深圳的1小时20分钟航程中,黄芸持续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在严密的监控和专业指导下,将患者安全护送到深圳市人民医院。
记者从深圳市人民医院了解到,此次危重症患者航空医疗救援的成功,标志着深圳市人民医院已经建立起常态的航空应急及医疗救援体系,通过整合空中资源和地面资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医疗救援网络。陈纯波表示,“医院已经常态化开展航空医疗救援,救援辐射范围更大,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将从中获益。”
编辑 黄力雯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