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历经40余年的实践,深圳依托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优势,坚持以国家、市场、人民的需求为战略导向,以服务型政府积极作为为根本保障,以集群化生态化园区发展模式为探索路径,争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尖子生”。
新质生产力就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深圳依托科技创新硬核力、产业体系竞争力等区域优势探索现代化产业生态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依托现代化产业生态实现跃迁的内在逻辑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是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以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需要依托现代化产业生态形成良性循环。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质变的前置决定因素。现代化产业生态的创新活力、科技突破能力是生产力发展的先决条件。首先,科技创新将深刻重塑生产要素。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生产资料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精度,降低柔性化生产、个性化定制的成本,总体上提升生产效能。其次,科技创新将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以要素高水平协同促进生产力发展。科技创新能够系统性整合人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依托数字化、网络化、协作化等新型生产方式,降低内部沟通成本、人和机器的摩擦成本,以生产要素高水平协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最后,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知识资本的积累和扩散。科技创新能够降低知识资本的扩散、传递成本,使先进技术和理念广泛传播,促进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交叉融合,促进不同地区具有突破潜能的顶尖科技人才交流合作,以知识扩散推动生产力提升。
产业升级是生产力迭代的现实承接要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是生产力跃迁的关键环节。首先,产业升级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一方面,产业转型升级能够淘汰落后产能,将资源集中在具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既能避免产能过剩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能以高质量、高附加值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产业升级能够吸引劳动力和资本要素流向高竞争力产业,以要素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生产力提高。其次,产业升级能够优化整体经济结构。农业体系现代化发展、工业体系智能化高端化转型、服务业层次和质量提升不仅能够优化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也将通过调整三次产业比例,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结构整体优化升级。最后,产业升级能够增强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
业态培育是生产力突破的潜在市场条件。全新业态催生新的技术需求、擘画产业变革方向,是生产力突破的牵引力量。首先,全新业态产生的技术需求将激发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创新。未来产业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特征,在单一学科内技术突破难度较大。跨领域技术交叉融合能够综合利用跨学科知识,满足未来技术复杂性要求,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形成发展新动能。其次,全新业态将形成新市场需求,激发资本市场活力,促进科技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生产力发展。未来产业具有高风险、高回报特征,新市场需求的形成将带动金融机构扶持初创企业的发展、投资于适应未来业态特征的产品和服务,以高水平、高质量的投融资服务促进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形成。
依托现代化产业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深圳实践
历经40余年的实践,深圳依托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优势,坚持以国家、市场、人民的需求为战略导向,以服务型政府积极作为为根本保障,以集群化生态化园区发展模式为探索路径,争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尖子生”。
(一)面向国家需求、市场需求、人民需求的总体战略
深圳坚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依托自身优势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23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188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1%;依托高水平创新和先进的产业体系,实现了体外膜肺氧合仪、核磁共振设备等高端医疗设备的国产化。
市场需求导向是经济发展活力的保障。面对电子数码、新能源汽车、高端医疗器械等新型消费市场持续增长,深圳加快在高端制造领域持续发力,优势产业增长迅速、领跑全国。
(二)放管结合、服务为本、勇于探索的有为政府
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创新为内在驱动力量,其长足发展依赖于区域内知识产权保护、产业标准化等重要制度安排。深圳以“国资主导、政府补贴、市场参与、企业获益”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积极探索,例如以惠及科技型企业为导向,发行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发行规模超过百亿元。标准化是产业质量技术基础的核心要素。今年,深圳市针对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部分垂直细分领域,出台一系列地方标准,率先探索市场驱动、政府引导的先进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动生产力发展,打造“新兴产业标准先行”的新发展模式。
(三)集群化、特色化的园区发展模式
产业集群依托上下游企业地理上集中所带来的距离优势,能够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配置、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产业链合作协同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圳通过建立具有模式特色、领域特色和产业特色等多种形式的产业集群,积极探索以集群化、生态化园区培育现代化产业生态的实践路径。
例如,深圳市光明科学城、深圳气象科技产业先行示范园区、深圳宝龙专精特新产业园等,都是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载体,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约束与机制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李凡: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副主任;王淑婷: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编辑 杨渝嘉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