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 专家学者纵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湾区文艺创新”

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2024-07-01 11:20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创新是文艺的生命。在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艺合作峰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起点、新使命、新作为——文化强国建设中的湾区文艺创新”主题,碰撞智慧、凝聚共识,纷纷表示将不断加强交流合作,共商湾区文艺发展大计,共同探索湾区文艺合作新路径,以文艺创新逐梦大湾区,擘画湾区文艺高水平融合、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闯出一条富有湾区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

广东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垂林肯定,立足新起点,勇当新使命,奋发新作为,粤港澳三地携手共进,精诚合作,展开文化建设的新探索,闯出了一条富有鲜明湾区特色的文艺发展道路,在推动文化强国建设中倾情擘画出湾区文艺创新发展新篇章,共绘出湾区文艺的“同心圆”。

王垂林倡导,粤港澳三地要聚力建设新文化使命的实践地,形成湾区文艺蓬勃发展新态势、同心构筑湾区文艺发展新格局;要聚力建设文艺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地,营造湾区文化繁荣发展的新气象、打造文化强国建设的创新引领地、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国际展示窗口;要奋发新作为,完善湾区文艺创新机制,聚力建设发展文艺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地,以创新环境、创新机制、创新平台、创新模式、创新成果,形成更加优质的文艺生态、提升湾区文艺工作联动力、擦亮高品质湾区文艺品牌、打造文艺人才集聚高地、引领湾区文艺融合发展实践。

深圳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梁宇主张,为建设人文湾区,深圳要秉承创新精神,发挥深圳科技优势,融合深圳时尚文化,打通地域、文艺门类、组织机构之间的边界,链接整合世界、全国、湾区优质文艺资源,凝聚大湾区文艺建设的更大合力。“以创先行”注重组织引导,拓展文艺创作广袤空间;“以文会友”注重共建共融,构建文艺交流合作新格局;“以新求进”注重科技探索,推动文艺迈向更广阔天地;“以艺赋能”注重产业发展,促进优秀作品成果转化。做好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推动者、优秀作品创作生产的促进者、交流合作的践行者、中国文化的弘扬者、文艺生态的重塑者,为大湾区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的活力、动力、创新力。

以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中国文联香港会员总会常务副会长余昭科认为,“香港在大湾区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凸显多元文化的同时,也处处展现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艺术。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不仅仅是历史的责任,也是社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强港澳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将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和国际形象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港澳非遗发展研究会召集人毛俊辉也提出,“香港文艺创新在中外文化多元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要做的事情很多,而首先要理解中外文化艺术真正的价值在哪里,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并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我们要以文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借鉴外来文明的优秀成果,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会长吴志良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共建人文湾区”、“塑造湾区人文精神”,为构建湾区文化共同体谋划了基本的蓝图。他建议,澳门可以打造成为中国的“文化硅谷”,充分发挥其东西方多元文化长期交融共存的特色,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旅游,建设中国与葡语国家的文化交流中心,讲好中国故事、“一国两制”成功的故事,建设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中国理念、中国价值、中国制度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基地。


编辑 秦天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潘未末

(作者:深圳特区报首席记者 李丽)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