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长虹卧波;环珠江口,天高海阔。
粤港澳大湾区又一个世界级跨海超级工程——深中通道即将通车。
这条长达24公里的双向八车道跨海通道,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造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一)
为什么要建这座通道?这座通道将带来什么?
凌空俯瞰,答案跃然而出:这座通道,让原本隔海相望的深圳和中山携起手来,并通过珠江口南沙区“无缝连接”广州。
这座通道,让深圳到中山的距离缩短为30分钟以内,并通过万顷沙支线的连接,让南沙区到深圳城区的时间缩短到20分钟左右。从此,环珠江口100公里的“黄金内湾”,有了一条新的“黄金通道”;前海、南沙和横琴三大自贸片区,联系更加紧密;大湾区“9+2”城市间的腹地,有了更利于发展要素流动的便捷通道。
随着深中通道即将通车,年底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连同之前建成的虎门大桥、南沙大桥、黄埔大桥、港珠澳大桥,以及正在紧锣密鼓推进的狮子洋通道,大湾区“大桥经济”时代扑面而来。站在深中大桥上眺望伶仃洋,追思往昔,畅想未来……带给人们的是无限的感慨与无穷的想象。
深中通道等跨江跨海通道的建设建成,不仅仅意味着珠江东西两岸通勤时间的缩短、距离的拉近,更意味着空间的扩张、效率的倍增。
有人戏谑,深中通道通车,是给深圳送来了一座后花园(珠中江),给中山江门送去了一座国际机场(深圳机场)。随着深中通道即将通车,深圳机场中山航空港、深圳机场江门航空港也将同步启用,深中通道穿梭巴士更是24小时服务群众往来。“粤港跨境巴”香港至中山班线也将调整线路行经深中通道,方便粤港两地市民往返商务、旅游及归家探亲。从广州南沙出发的跨市公交线路也已“呼之欲出”,目前已初步确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的跨市公交线路,并将争取尽快落地、开通运营。
(二)
珠江口沿岸的城市距离,缩短了;大湾区发展格局,拓宽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步伐,将由此加快。
世界级跨海工程,伴随着世界级技术难题。
世界最大海中锚碇、世界最大跨径全离岸海中悬索桥、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这些难题不仅被一一攻克,还创下了多项世界之最。
奇迹背后,是一万多名广东交通人吹着粗粝潮湿的海风,顶着炽热耀眼的阳光,不断创新、上下求索、攻坚克难,奋战数千个日夜的付出。
涛声依旧,心绪迥然。700多年前,文天祥的慨然一叹,给伶仃洋抹上了浓厚的悲情色彩;如今,广东交通人以精卫填海般的执着坚持、以攻克一道又一道世界级难题的豪迈气概,汇聚国内一流的团队,激荡起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壮志雄心,成为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开路先锋。
近些年来,广东交通集团相继为全省“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里程连续突破6000公里、7000公里、8000公里、9000公里,乃至10000公里、11000公里,作出卓越贡献,为广东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立下汗马功劳,也让交通强国梦的理想照进现实!
百折不挠填沧海,一片热血照汗青。向不辱使命的广东交通人致敬!
(三)
通则畅,畅则聚,聚则兴。
对外联系密切、要素流动便利、集聚功能强大、经济高度开放,是发展湾区经济的必要条件。这些要件的形成,都以完善的交通脉络为依托。
因为伶仃洋的阻隔,珠江东西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被认为是阻碍湾区发展最显著也最迫切的课题。
湾区之大,不只在于“9+2”座城市的面积加总,更在于“9+2”座城市的相通相融、相辅相成,去聚合出更大的发展力量。
飞越伶仃洋,融通大湾区。深中通道,是一条通道,更是一道题解。加速珠江口两岸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内发展联动,唯此,方能让大湾区之大实至名归,真正建设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伶仃洋上,闪烁过南粤先民傍海求生的渔火,穿行过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的航船,鼓荡过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缕缕春风……如今,深中通道似笔,伶仃洋如纸,正在这片历经沧桑的洋面上,记录下湾区发展新脉动、书写出发展新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