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下午,“人工智能与智能机器人对社会发展与经济影响”主题研讨会在深圳举办。知名学者和业界翘楚齐聚一堂,将初创团队和千亿级企业的实践经验,结合国际与社会的宏观发展视角,开展一场对AI、智能机器人、人类未来发展的跨学科、跨领域的深刻探讨。
三大维度看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
“如果说有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那么其中一定会包括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以“人工智能与人类的未来”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演讲中,他提出认识人工智能的框架,需从三个维度对人工智能进行深入思考。
郑永年在研讨会作主旨演讲。
首先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一部分人认为芯片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但在未来未必如此。”郑永年认为,数据在未来很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要素。就人工智能技术而言,中美之间的差异也主要表现在数据上面。但由于中国跨境数据流动政策的开放性不足,中国往往只能应用内部质量不高的数据,这种现状亟待得到改变。
其次是人工智能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应用及其潜在影响。人工智能的崛起无疑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和进步,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潜在的社会挑战。例如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会带来人类思维能力的退化,甚至会形成“羊圈社会”——人工智能和人,谁是“牧羊犬”,谁又是“羊”?郑永年提出对未来的担忧:“当人工智能帮你创造物质极大丰富的社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又在何处?”
再者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影响。郑永年认为,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比原子弹更严峻。“核武器使一小部分人类拥有威慑对方的能力,而人工智能却是人人能用的武器——人工智能是我们的生态环境,影响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方面面的东西”,谈到人工智能的出路,郑永年强调,“我觉得还是要重视教育。科学本身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技术本身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只能是人文来解决。”
研讨会现场。
AI 在金融领域的落地与成效
如何将人工智能(AI)应用于现实商业领域?平安集团首席科学家肖京在研讨会上分享了人工智能技术在金融领域落地的一些实践案例。他表示,AI能够在营销、运营、服务、风险四个领域实现精准把控、预测防范、降本增效和优化体验。
肖京作主题演讲。
具体而言,在营销方面,平安运用“数字人”进行数字营销,融合了视觉、语音、语义等多种模态,适配多种业务场景,从而增加客户接触频率并提高用户体验;在保险理赔过程中,AI技术的应用使得理赔过程更加高效和准确;在风险控制方面,AI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AI能够提前发现异常行为和模式,从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发现问题,并且找到原因,推荐政策、作出政策推演。”肖京以全品类的金融风险管理平台为例,平台从数据中,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到宏观、中观、微观的风险,然后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用在投资、风控、信贷等不同领域。“我们能够预测一个政策可能发生什么后果,这样可以帮助选择最好的政策,做策略的优化。”
人工智能改变经济的关键要素
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经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刘少山认为,能源、基础算法和芯片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而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底层逻辑是token(代币)。刘少山大胆预测,“当社会的所有底层功能由人工智能驱动时,那么全社会的基础逻辑将依赖于人工智能代币,因此,人工智能代币可能最终成为货币。”
刘少山在研讨会作主题演讲。
“具身人工智能(EAI)是真正的智能”。刘少山认为,基础研究为开发具身智能系统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包括系统应当能够灵活应对多变的环境,而不仅仅执行固定的程序。“具身人工智能突破了传统认为智能仅仅源自大脑或算法的局限,可以说,如何收集数据对未来智能衍生至关重要。”
“具身机器人谁能做,取决于谁能提供供应链”。刘少山指出,中国在具身机器人供应链领域有优势,且粤港澳大湾区在其中担任重要角色。据统计,全球人形机器人约38%的供应链企业在中国,而中国约57%的供应链企业在粤港澳大湾区。总体而言,具身智能的发展潜力强,在电力等作业工况复杂、安全风险高的行业中有着丰富的应用前景。但是,“怎么把大模型有效地运行在一个相对便宜、可以商业化的芯片上是行业发展的一个痛点,值得投入更多资源来研究解决方案。”刘少山表示。
聚焦人工智能:发展模式与认知的思考
在关于人工智能的安全问题上,现场与会专家均认可安全人工智能的重要性。郑永年教授认为,在人工智能的发展模式中,美国是“发展型导向”,中国是“监管型导向”——美国像“矛”,中国像“盾”。在此背景下,SSI(safe super intelligence)在美国的出现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意味着人工智能产业内部的“矛与盾”能够实现“两条腿一起发展”。
黄铠教授在圆桌讨论发言。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校长讲座教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高性能智能计算与研究中心主任黄恺教授在发言中提出观察人工智能发展的三个角度:一是生成式AI是当下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主流;二是深度学习、机器学习赋能大语言模型,推动教育方式的重塑;三是在认知方面不能推崇“唯AI论”,以AI为唯一的解决方案。 “AI的发展,现在机器的水平基本上跟人相当,但是在情感、意识层面它还差得很远。所以并不是说AI已经到了尽头,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展。”
据悉,本次研讨会由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IIA)联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会(HKS)、IEEE Entrepreneurship共同主办。
(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万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