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2024 年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以下简称“MWC 2024”)开幕,河套“1+6”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首次以“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名义正式亮相,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除了此前正式运作的无线局域网应用发展联盟(WAA)、国际星闪无线短距通信联盟(SparkLink)、世界超高清视频产业联盟(UWA),全球计算联盟(GCC)、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也于26日正式落地,加上为各联盟提供服务的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Comentropy),至此,河套“1+6”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集结完毕。
会上,各组织联盟全面展示了其在新媒体、新短距、新计算、新终端、新网络、新平台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并发出共同倡议,将构建全球互联互通的国际标准体系,共同把河套打造成世界领先的国际产业组织创新中心和聚集地。
河套《规划》不断落地见效
在河套,一个创新的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生态系统正加速形成。
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下称“河套深圳园区规划”)的指导下,2024年1月,河套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聚集区(以下简称“聚集区”)揭牌,成为目前国内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际性产业标准组织集聚区。
挂牌以来,聚集区发挥“立足河套,面向全球”的辐射作用,加速整合国际资源、促进技术交流、制定相关标准。截至目前,这些国际组织已累计拟定标准130项,发表白皮书23个,测试认证产品211款,发展会员1643家,展现了蓬勃的发展活力。
“从正式筹备到落地只用了一年时间,对于一个全新起步的国际联盟组织来说,这个效率是很难想象的。”全球固定网络创新联盟(NIDA)秘书长邓一鸥向记者表示,入驻河套筹备以来,无论在政策批复、要素匹配、运营配套方面都获得了很多支持,为联盟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
这正是落实《河套深圳园区规划》的最好佐证。翻开规划,相关组织在“申请成立登记时,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简化注册流程,缩短注册时间”等政策如今已经落地见效,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国际联盟及其服务机构的聚集,各项成果的持续涌现也为产业打开了广阔发展空间。
从展馆“C位”到产业“C位”
MWC 是一年一度的通信行业盛会,大会龙头企业齐聚,人流如织,商机涌动。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河套集聚区展馆设在N1展厅入口处,占据了会场最显著的位置。
占得“C位”,河套集聚区不遑多让。联盟会员企业带来的无线通信、超高清视频、智能计算等新质生产力典型业态相关产品吸睛无数,在技术创新、产业生态、标准规范、测试认证等方面的成果及愿景也获得业内人士点赞认可。
如全球计算联盟(GCC)将对标英伟达、英特尔等国际巨头标准,聚焦计算产业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架构共识等,打造从区域到世界的“数字经济底座”。全球智慧物联网联盟(GIIC)将搭建全球物联网产业合作平台,推动物联网标准的制定、示范应用及产业生态构建,目前其在智能家居领域已形成包括链接、安全、测试等市场高度认可的标准体系。
当前,国际标准联盟已经成为新一轮信息科技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河套发展署相关负责人表示,河套将以“1+6”国际性产业与标准组织为起点,加速推动深圳标准化工作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和共享,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此外还将推动前沿科技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接,加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和合作,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持续拓展国际产业组织生态圈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MWC大会上, 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国际产业组织协同合作联合倡议签约仪式。各联盟共同发出倡议:将搭建稳固的组织间沟通渠道和平台,探索建立组织间标准、检测、认证互认机制的路径。同时,倡议还推动国际产业和标准组织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产业发展、共性技术、国际标准示范应用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这一倡议的发布,标志着聚集区在推化、检测认证、推动全球产业合作、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未来河套将吸引更多组织加入国际产业组织生态圈,从‘1+6’走向‘1+n’,”共熵产业与标准创新服务中心副理事长杨涛告诉记者,作为河套“1+6”模式的服务中台和能力后台,中心最早入驻河套,成立三年来,眼见各联盟从无到有、到形成集聚,该中心也从最开始的建章立制到协同发展,到如今可为各联盟提供涵盖一揽子生态服务,跑出了发展“加速度”。杨涛认为,下一个阶段,河套聚集区将进一步彰显“国际范儿”,“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发力,推动基于世界领先技术标准的产业加速落地,提高产业链的全球竞争力。
编辑 姚静霞 二审 汪新林 三审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