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份实习工作,不仅不赚钱,还要倒贴一笔钱,你敢信?
据新华社报道,毕业季来临,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付费内推”的幌子,忽悠大学生付出高昂费用,得到实习机会。
尽管媒体不断曝光,监管部门多次提醒,但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为了获得名企的内推offer,向中介机构交上不菲的费用。
然而,当学生付费后,往往会堕其术中。有人支付几万元中介费进入“大厂”实习后,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下表格;有人花了数千元,却发现所谓的内推渠道,不过是网上的一些公开信息;还有人“实习”一段时间后,却发现这段经历并未记录在公司的人事系统中。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内推”为关键词搜索,可发现不少求职者在反映求职中介“虚假宣传”“消费欺诈”“拒不退款”。这与一些新闻报道展现的“付费内推”乱象是高度契合的。
动辄指责大学生投机、“走捷径”,有失片面。因为在“付费内推”背后,折射的是不少大学生真实而迫切的实习需求。在优质实习岗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一些大学生选择交费获取机会。
其实,内推是一种正常的招聘方式,本身无可厚非。一般情况下,不涉及费用。恰如腾讯人力资源相关负责人所说,“以腾讯为例,‘内推’只是一种简历投递方式,你可以通过介绍人了解自己有意向的岗位和业务,更加有针对性地准备面试,但这并不是一条必过的捷径。”笔者认为,这话就是内推的本意。这意味着,内推管不管用,还是取决于个人实力。
但是从一些报道可以看到,有的学生确实通过付费内推进入了心仪的企业。这背后,就是部分企业员工与中介机构“里应外合”的操作。社交平台上,不少帖子都在大谈企业员工如何通过介绍内推来“致富”。企业要对类似行为 “零容忍”,加强内部堵漏,避免内推沦为员工个人的“变现机会”,以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获取实习机会。
相关部门已关注到求职中介的此类违法违规行为。今年5月,教育部部署各地各高校开展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帮助毕业生防范“黑中介”等就业陷阱。大学生要提升甄别能力、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别上“付费内推”的当。
“付费内推”,是对就业市场乱象的某种折射。是故,仅仅强化对无良中介的打击、规制还不够,社会应当从就业市场的整体着手,大幅度改善生态,让那些灰色生意失去生存空间。
编辑 王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