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作为智能时代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革命性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高等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风险也不容忽视。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既要务本守正,坚守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确保教育的方向始终与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也需要革故鼎新,对教育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和大胆创新。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生成式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变革浪潮正在加速演进,其影响范围之深度、广度超乎想象。高校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部分,应要主动识变应变求变,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新发展。
智能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的风险挑战
作为智能时代引领人类未来发展的革命性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高等教育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风险也不容忽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更为错综复杂的形势。
一是加剧意识形态渗透风险。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全面铺开,全景式嵌入学生的学习和科研生活,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的使用门槛。西方国家在技术层面掌握了“算法霸权”,而国内企业为追求快速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开发技术时设定符合资本逻辑的一系列运行规则和价值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逐步渗透到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影响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二是削弱意识形态话语权威。基于西方话语体系开发的ChatGPT不可避免地带有设计者和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偏见,就技术开发者本身而言也无法抵御“算法黑箱”造成的危害。当前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激烈,由ChatGPT等智能语言模型生成的含有意识形态偏见和虚假捏造的信息,以话语生产的方式强势介入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的争夺中,削弱了高校掌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权威,进一步破坏了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正确导向。
三是加大网络空间治理难度。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迭代,从GPT-3.5到GPT-4.0,再到能够实现文本转换视频的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嵌于网络空间中进行话语生产,由于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各种信息流可以自由传播,其中不乏有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辨识能力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高校作为社会服务组织无权获取技术背后原始数据和模型信息,无法担任意识形态“把关人”的角色,使得网络空间的治理难度日益加大。
智能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守正之道
从守正层面看,智能时代应对意识形态风险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党的领导为根本之道,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保方向不偏、目标不移。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理论基石。新技术带来的意识形态风险是由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置于边缘地位,进而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高校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石,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话语体系,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表达,增强其说服力、吸引力。同时,还应强化国家安全教育,教育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智能时代我国的政治安全、文化安全和网络安全。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根本保障。高校党委应着手强化顶层设计,结合技术特征,设置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学活动,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管理各项实际工作中,逐步形成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常态化机制。高校还可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党的领导力量,联动科技企业、人工智能研究所等,共同参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拓宽教学资源渠道,逐步完善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机制,为学校教育创造良好环境。
坚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道德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民群众认可的价值标准。通过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呈现方式,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教育,将其内容适当地与各类校园文化场景和生活场景相结合,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价值遵循,提高道德水平和抵御错误思潮的能力。
智能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创新路径
从创新层面看,用智能技术创新教育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范式能够有效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实现更深层次的进步。
以科技赋能新理念,助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现代化。对于教育者而言,以“算力+算法+数据”为主要驱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技术能推进教育管理流程更加精准、科学、有效。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科技赋能,促使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精准把握他们的学习需求。对于受教育者来说,智能技术使得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生成式人工智能为破解常态化教育难题提供了新机遇,通过智能技术可以搭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平台,实现个性化、精准化的教育服务。
以智能素养新内容,增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科学性。在智能时代,拥有科学的智能素养和良好的数字能力是一项重要课题。就意识形态领域来看,既要教授学生熟悉生成式语言模型的技术逻辑和特性,又要培养学生增强辩证思维和辨析能力,这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坚守正确的价值认知和道德观念。作为教育者也需相应地提升智能素养。教育者要善用新工具,更要以强大的人文关怀和共情能力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动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以人机协同新范式,推动意识形态安全教育智能化。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每个人都拥有了专属智能助手,作为主体的延伸成为了“客观存在物”。可利用智能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增加意识形态话语的感染力、吸引力。不仅如此,可以通过融合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创新教学场景,为不同时空、不同学科和不同学段的学生打造一个学习共同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充分凝聚学生的思想共识,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认同,提升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在智能时代的浪潮中,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者既要务本守正,坚守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原则,确保教育的方向始终与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保持一致;也需要革故鼎新,对教育方法、手段和内容进行深度探索和大胆创新。智能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展望未来,必须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青少年研究共建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GJ038;深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3SZ25;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
(张革华: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雨柔:深圳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刘彦 审读 匡彧 二审 王雯 三审 潘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