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9月3日从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获悉,国务院当日在中国政府网发布《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的通知》(下称《通知》)。《通知》称,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现将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予以公布。记者注意到,广东有两处入选,分别为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和位于中山市五桂山街道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记者通过查阅中国政府网获悉,2014年9月1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广东有两处入选,分别为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和位于惠州市博罗县的东江纵队纪念馆;2015年8月2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广东有3处入选,分别为位于珠海市金湾区的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佛山市顺德区的西海抗日烈士陵园和东莞市大岭山镇的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算上2020年9月3日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共有260处,广东共有7处。
《通知》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的保护管理,做好抗战史料文物和英烈事迹的发掘整理、宣传陈展工作,广泛组织开展群众性拜谒、参观活动,教育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充分认清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犯下的罪行,牢记中华民族抵御侵略、奋勇抗争的历史以及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民族牺牲和重要历史贡献,学习宣传抗日英烈的英雄事迹,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读特新闻+】
一、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
位于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白石龙社区。2005年9月,龙华区文化部门以营救现场建筑物为主体,多方征集当年的实物材料,建成了“中国文化名人胜利大营救纪念馆”。
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在香港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的大批内地文化人士和知名民主人士处境十分危险。根据中央指示,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的周恩来同志指示当时正在香港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让他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解救出来。于是,廖承志立即成立营救文化名人领导小组,部署指挥大营救。
1942年1月9日晚,包括茅盾、邹韬奋、戈宝权、于伶在内的第一批文化界人士数十人,化装成难民从香港铜锣湾登上了一艘小艇。拂晓时分,日军哨兵换岗,小艇趁机冲出敌人的封锁线,天亮之时,他们在九龙悄然上岸。在随后的几天里,滞留在香港的800多名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就这样安全转移到九龙交通站。11日清晨,第一批数十人离开九龙,经荃湾、元朗,通过日军封锁线,13日顺利到达白石龙指挥部(宝安游击区)。
宝安县白石龙村,是这些文化名人和民主人士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这些文化名人,有的在白石龙只待了十几天,有的待了一个多月。但是,惊心动魄的营救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茅盾、戈宝权、柳亚子、乔冠华等人在解放后还多次撰写文章和诗歌,回忆并纪念这次营救以及在深圳白石龙村的日子。
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
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位于中山市五桂山镇槟榔村,原为古氏宗祠,由乡绅古腾芳兄弟于清道光年间为纪念开村先祖古琪胜而捐资兴建,光绪九年(1883年)重修。祠为硬山顶,三间两进布局,面积1602平方米。头进为砖木结构,两边有偏殿,天井两边有廊,后进为抬梁式木构架。
1943年7月,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游击区指挥部从禺南迁来此地。1944年10月1日,中共广东省委和省军政委员会在这里召开了有珠江地区指挥部、粤中、西江、珠江二个特委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筹备成立珠江纵队。1945年1月15日,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珠江纵队公开宣布成立,并以此作为司令部的办公地点及举行各种会议的会址。解放战争期间,古氏宗祠仍为中山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指挥部。
1990年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