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莞这座青春之城、中国潮玩之都、国际制造名城,如何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更具标识性的产品和服务赋能文旅高质量发展?6月14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受邀做客东莞市文化馆“名家课堂”作精彩分享。
“一棵从千年前摇曳至今的小草,一个俯瞰城市的潮流玩偶,一场酣畅淋漓的街头篮球竞技,一杯隐藏着岁月静好的咖啡……打开‘潮流东莞’的正确方式,首先要掌握这些青春‘密码’。”讲座中,金元浦从青春东莞、人文东莞、时尚东莞入手,讲述了东莞从“世界工厂”到“潮流东莞”的华丽转型,引领风尚。接着结合生动案例,详细阐述了“潮时代的新消费主义与消费新形态新模式”,从IP到AI,文创的数字化、场景化、沉浸化、体验化之路。
新消费带来了一系列创新创意(复古)潮。其中,以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品牌和新场景等新型消费贡献显著,是新质生产力在消费领域的重要体现,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消费“新”在哪?一是消费群体新,主要以新青年、新老人、新中产、新女性为代表。二是消费内容新,五大变化: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与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以物质消费为主,向物质与精神文化消费并举转变;从以生存型消费为主,向兼顾发展和享受转变;从以大众性消费为主,向大众与个性化消费相结合转变;从低品质消费,向中高品质消费提质升级转变。三是场景新,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驱动和赋能下,网络购物、互联网+服务、平台共享、线上线下融合等新的消费场景快速发展、迭代,极大地释放了消费潜力,已经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动能。先驱性小众消费正在走向多群消费:AI人工智能、VA/AR/MR/XR等上行大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文旅产业在消费经济热潮中快速走过了起步阶段、高速成长阶段,打破空间边界、刷新游客认知的沉浸式体验成为产业创新的关键要素,文旅产业逐渐迎来了4.0体验经济时代,直播、视频、剧本体验、实景剧场等沉浸式文旅产品成为行业新风口。
沉浸式并不仅仅是特色实景、灯光氛围、AR\VR、近景演艺等某一项的落地,而是通过文化挖掘、主题塑造、体验设计、场景呈现、内容技术、互动装置、商业化延展等手法,运用综合性技术服务能力为游览者打造一个身临其境、其景的空间,让游览者达到“忘我”的愉悦状态。深度沉浸式更是追求消费者达到“心流态”,从而形成更强吸引力及粘合性。
青春东莞,勇立潮头,潮向未来。在讲座之前,东莞市文化馆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与金元浦教授,就文化馆高质量发展、文旅消费赋能以及“潮流东莞”品牌建设进行了深入交流。
黄晓丽详细介绍了市文化馆在聚焦文化强市战略、迈向全国一流现代文化馆目标过程中的做法。比如精心策划推出“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项目,通过小型、灵活、精致、时尚的音乐活动,为城市文化注入了青春与时尚活力,聚人气、促消费,成功塑造“潮流东莞”新形象。开展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江湖山海”东莞非遗系列品牌活动,东莞非遗变得更潮、更火。持续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采会,六年来,累计参展商数量达1921家,达成意向合作2.21亿元,在线流量达2.87亿次。
交流过程中,金元浦教授对市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系列创新探索实践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文化馆的未来发展提出诸多有益建议,包括持续深化服务内容,根据不同群体的需求,进一步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紧跟潮流文化趋势,打造更多数字化、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利用数字化手段创新呈现方式,为城市文脉传承注入新活力;在传播策略上,努力寻找具有地域特色和独特性的方向,打造亮点和爆点,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
编辑 温静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张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