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两位来自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以下简称抗馆)的工作人员专程抵达深圳,对抗日航空英烈陈桂民和陈桂林的故居进行了深入考察。据抗馆工作人员窦若琪介绍,此次活动为“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计划的一环,旨在对抗日航空文物史料进行抢救性征集保护,同时加强与英烈亲属的服务交流。深圳作为此次寻访计划的首站,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深圳晚报则作为全国首家主动联系该馆进行信息更正工作的媒体,为这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左图为樟坑径陈氏兄弟故居。右图为导演王兆宇介绍建筑情况。本组图片由深圳晚报记者 陆楚一 摄
在提及实地走访的意义时,窦若琪说:“史实资料多为客观描述,但是从亲属的角度来说,他们的故事不仅是短短的几行字,更是家族的记忆,包含了家族精神的传承。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也是一种口述史,它会让英烈的形象更鲜活。”
“广东小伙子小陈(小陈指英烈陈桂民)现在已是一名中尉,在一次空战中,他击伤了一架日军轰炸机后与指挥中心失去了联系。在他失踪的两天里,徽因与思诚整夜睡不着……”一阵低沉而深情的朗读声从龙华樟坑径76号一扇古朴的木门后传来,这是深圳本土纪录片导演王兆宇正在向抗馆工作人员和南京媒体介绍抗日航空英烈陈桂民与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的故事。
据了解,王兆宇导演的两部关于抗日航空英烈的纪录片《樟坑径76号》《樟坑径24号》已被该馆收藏,抗馆工作人员现场为其颁发了捐赠证书。此外,这两部纪录片也已被深圳烈士纪念馆和深圳市方志馆收藏。
据悉,14日“飞鹰·航线”史料寻访计划将前往广州,拜访英烈陈桂林的儿子陈智常老人。而在广东之行结束后,烈士陈氏兄弟的籍贯、出生日期和牺牲日期也将得到亲属确认。至此,深圳晚报推动抗日航空英烈信息更正工作也将画上圆满句号,相信不久之后,烈士陈桂林和陈桂民刻碑上的信息将得到增改。
从清明节至今,深圳晚报已推出三篇《航空英烈深圳追踪系列报道》。通过深度报道,我们对为国家英勇献身的烈士表达最深的敬仰与无尽的思念。正是这些崇高的灵魂,铸就了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永不褪色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