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28日,“重走东纵抗战路”采访团在深圳市走访了两天,历时最长。但深圳的东纵遗迹,两天无法看完。在这片土地上,东江纵队正式成立,并将司令部长期驻扎于此,最后2583名战士在大鹏湾沙鱼涌北撤山东。浓厚的历史底蕴下,东纵精神得以穿越时空,与特区精神相碰撞。
东纵北撤纪念公园
在大鹏
山海风光与东纵底蕴同在
根据重庆谈判签署的《双十协定》,东江纵队需按照党中央指示北撤山东组成两广纵队。
1946年6月29日中午,在大鹏湾洁白如雪的沙滩上,东江纵队北撤登船的时刻到了。千余名欢送的群众不断涌入沙滩,紧握东纵战士的手,一声声呼唤“早日打回来!”
海浪向前拍打,送来北撤的信号。30日早晨,太阳刚刚从海上升起,三艘登陆舰载着北撤的2583名战士驶离沙鱼涌东芴湾海面,开往山东烟台。
8月27日,记者来到大鹏湾沙鱼涌,看到当年北撤的地方已修缮为东纵北撤纪念公园。一座九曲桥通向岸边的大型纪念石碑,刻有东纵司令员曾生的题词“为了坚持国内和平,从此登船北撤山东”。园内竖立着“东江纵队北撤指战员纪念墙”,2107位指战员的名字在墙上熠熠生辉。涛声之下,他们仿佛在默默传颂东纵与大鹏的往事。
从海岸往回走,是位于大鹏半岛(现为“大鹏新区”)西南端的土洋村。这是东江纵队重点活动地区之一。1942年3月至1945年5月,中共领导的东江抗日武装指挥部和中共广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长期驻在土洋村。期间,东江纵队在这里正式成立。1944年召开的“土洋会议”部署了全省的各项工作,更是成为广东人民抗日武装的转折点。
走访土洋村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时,记者听到了“神枪手”刘黑仔的传奇故事。在港九地区,刘黑仔率领的短枪队神出鬼没,炸机场油库飞机、爆破铁路桥梁、击毙汉奸特务队长肖九如、活捉日军特务东条正之大佐,此后敌人只要听刘黑仔的名字,就“不寒而栗”。
大鹏半岛的100多个古村落,都留下了东纵战士的足迹。在丰厚的东纵底蕴之下,《土洋沙鱼涌红色纪事》《红色土洋》《抗日英雄刘黑仔》等一批内容翔实、故事生动的珍贵书籍先后编辑出版,成为东纵文化传承的“活教材”。
在行走
东纵足迹遍布鹏城
重走深圳的东纵抗战路,不难发现,东纵的足迹遍布鹏城。
距大鹏新区约两小时车程的龙华区白石龙村1号,是当年阳台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现建有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距此30多公里外的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一座古色古香的泽培陈公祠也与东纵紧密关联。
1944年7月1日东江纵队在这里成立东宝行政督导处,这是广东省第一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据燕罗街道宣传工作部工作人员陈见欢介绍,东宝行政督导处成立大会在泽培陈氏宗祠内召开,政权机关亦设于该祠内。“东宝行政督导处在组织参加抗日斗争、支援部队、发展生产、开展文化教育、减租减息和开展统战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近年来,在深圳丰厚的东纵资源基础上,深圳市政协已将东纵红色文化的传承作为重点工作之一。
“但实际上,我们在传承东纵的历史方面,做得还不够,就大鹏来说,仍有60多处相关的文化遗址需要我们保护和修复。缺乏机构专门管理、历史的知名度不够等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城市改革进程的加速,保护文化遗址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深圳大鹏古城博物馆副馆长黄文德对媒体表示。
宝安东宝行政督导处旧址
在深圳
东纵精神与特区精神一脉相承
一边是深圳对东纵红色文化的保护,一边是特区建设的高楼拔地而起。40年前吹来的春风,似乎依然带有战火的气息。“深圳的改革开放有非常浓厚的东纵基因”,黄文德说道。东纵精神在深圳,还有着特殊的意义。
当深圳从蛇口发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时任蛇口工业区党委书记、香港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成为了深圳改革开放的“拓荒牛”。将时间往前推移,1939年,袁庚加入东江纵队,后担任东江纵队联络处处长,其出色的情报工作,直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方式产生了影响。40年后,他又让“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时代口号响彻大地。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只是个边陲小镇,大多数的东纵老同志在解放以后就去大城市发展,但为了建立特区,他们重回深圳。”在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会长李建国看来,东纵精神和特区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李建国表示,“东纵在组建之时,除了面向全国,还面向整个世界,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侨同胞,他们具备国际视野,之后在参与建设特区时,展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今天,一句 ‘来了就是深圳人’就将这包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又过40年,如今袁庚的家乡大鹏新区,正在逐步打造红色教育阵地,先后建设修缮了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北撤纪念碑等一系列红色景点,形成集群效应。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圳的东纵精神已经以一种新的传承方式,在大鹏海湾起航。
编辑 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