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广东省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开局之年。过去一年,东莞认真落实“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取得初步成效、实现良好开局。截至去年底,28个镇全部进入全国千强镇,雁田村成为东莞首个“百亿元村”。今年,东莞将加快“百千万工程”向纵深推进,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提档升级镇村高质量发展,打造千亿元镇(园区)……
日前,根据深圳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深圳报业集团和深圳广电集团联合组成“百千万工程”的深圳力量采访组一行来到东莞这座国际制造名城,走访多个镇街的产业园区及乡村文旅项目,与参与项目负责人及当地村民深入交流,探寻东莞在推进“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的担当作为。
前沿调研
东莞以“1279”示范引领“百千万工程”
潮玩之都玩转创意,乡村文旅游人如织
在石排镇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一个个极具创意的潮玩,彰显着东莞潮玩产业的蓬勃发展;在麻涌镇古梅乡韵美丽乡村风貌带,堤绿水清、绿树成荫,居民尽享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在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每个假期都是游人如织,乡村文旅发展如火如荼……
去年以来,东莞认真贯彻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把“百千万工程”作为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总抓手,以构建“1279”示范引领体系为牵引,以镇村为主战场、以城乡融合为着重点,加快推动东莞“百千万工程”关键领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茶山镇南社明清古村落。
其中,“1”为1个综合示范片区:是选取南城街道、厚街镇城乡结合部区域5公里半径范围,打造综合示范片区;“2”则指2个示范镇,选取长安镇、洪梅镇作为镇域经济“创先”“消薄”示范;“7”为7个村级标杆,即综合考虑发展基础、特色亮点、片区分布等因素,在全市选取7个代表性强的村(社区),打造各具特色的和美乡村标杆;“9”为包括镇村工业园改造提升行动、绿美城乡建设行动等在内的9大行动。
作为制造业之都的东莞,近年来随着传统制造产业升级,也面临着产业转型的重要任务。东莞在推进“百千万工程”过程中聚焦新旧动能转换,围绕推动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玩具、家具、造纸等八大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打出政策组合拳,深入开展“大技改”,2023年获省补贴6.7亿元、全省第一,完成工业投资总额1144.8亿元、增长6.3%,其中工业技改投资650亿元、全省第三,石排潮玩、麻涌粮油等走出传统产业集群转型新路。
与此同时,东莞聚焦破解空间布局分散、产出效益偏低等问题,以镇村为载体,加强土地资源统筹,2023年完成7506亩连片土地收储整备,推出1.2万亩连片产业用地揭榜招商,举办近5年来规格最高的全球招商大会,签约金额超2000亿元。同时,以“高品质、低成本、快供给”为方向,铺开60个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完成“三旧”改造5700多亩,为镇域招引优质企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南城街道亚创智慧新城效果图。
此外,为激活镇域经济增长动能,东莞大力推动新科技新文旅新消费相关产业,强化对镇域高端资源要素的导入,持续赋能内生动力,健全科技成果辐射溢出对接机制,东莞全市35家新型研发机构结对服务镇街企业超过2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首次突破1万家,R&D占比提升至4.1%。各镇村结合电商、夜市、莞货莞品等带动消费百业兴旺,文旅融合加快发展。
作为外来人口居多的城市,东莞在过去的发展中也突显出了人居环境欠佳的短板。去年以来,东莞以推进“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大力提升城乡环境,打造共生共荣、共建共享的美好家园。深入推进美丽圩镇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镇村两级同步打造美丽圩镇“七个一”。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森林公园品质提升、蓝绿通道连通提升“三大工程”,围绕“五边四旁”、村前屋后见缝插绿,大抓村庄绿化美化,华阳湖获评国家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大王山森林公园古树群入选全国首批“双百”古树名单。
东坑镇丁彭黄片区。
在推进东莞“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东莞积极构建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助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2023年,东莞安排13.6亿元帮扶资金、派出374名帮扶干部,与韶关、揭阳分别共建15平方公里和12.5平方公里的市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莞韶市、县两级产业转移合作园区新签约项目81个、合同总投资240亿元,莞韶双创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继续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贡献“东莞担当”。
生动范例
提升镇村产业 助力乡村振兴
制造业是东莞最鲜明的城市特征。近年来,东莞制造业借助数字化转型的东风,在工业设备数字化提升、企业数字化转型等领域持续发力,实现东莞制造到东莞智造的升级蝶变。特别是去年以来,东莞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大力推动镇村产业升级和城乡融合发展,以万亿城市、千亿镇、百亿村为牵引,扶持薄弱镇村加快发展,努力推动镇村发展提质和产业振兴。
石排镇东园大道上的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是东莞潮玩产业发展的缩影。在东莞,有着超过4000家的玩具生产企业,近15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潮玩产业园区遍及石排、茶山、清溪等镇街,尤其石排镇,是目前东莞潮玩产业产值最大、潮玩企业及自主品牌数量最多的镇街。石排镇宣教文体旅办主任王焯华介绍,东莞在潮玩产业方面有制造业优势,然而曾经的小作坊代工模式毛利率低,产业水平也难以提高,因此一批企业主动寻求转型,开发原创产品。东莞也顺应形势服务企业,打造了潮玩中心这个产业服务平台,从对接服务、人才服务、IP孵化、展示展销、文旅研学多方面塑造产业生态,进而带动镇村产业升级。王焯华表示,未来石排镇将构建青年设计师学院,与深圳、广州的设计师资源对接,与广深港等城市合作,形成潮玩全产业城市创意联盟,推动潮玩产业发展、文化交流与协作。
中国潮玩之都·潮玩中心
南城街道石鼓社区作为七个村级标杆之一,从改革开放初期就承接来料加工,是东莞早期发展较好的区域之一。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曾经的先发优势不再。石鼓社区将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高端产业,由深圳亚创集团与石鼓股份经济联合社合作开发的亚创智慧新城便是此类项目之一。石鼓社区的党委委员李观达介绍,亚创智慧新城项目所在地过去是一片以低端的加工业为主的旧工业厂房,产能低端落后。亚创智慧新城作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主体的产城综合体,建成后将拥有超过800家科创企业及上万名科创精英人才,将大大提升石鼓片区的产业水平,助推城乡融合发展。深圳市亚创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子淇介绍,项目共分三期,预计6至8年时间建成,3月底启动定制招商,包括深圳航盛集团在内的23批意向进驻企业及平台已经签约。
临深片区作为承接深圳产业外溢的重要区域,为镇村产业水平提升和产业升级提供了重要支撑。位于凤岗镇雁田村的凤岗天安数码城,是一个大量承接了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电子商务等深圳产业外溢的工业园区。凤岗天安数码城策划发展部总监王聪介绍,相较于此前的加工作坊式的小工厂林立,凤岗天安数码城的开发不仅为周围镇村创造了就业岗位和带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更重要的是一批高科技公司的入驻,推动了当地产业升级,提升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项目二期,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和招商,预计明年全部建设完成,为雁田村乃至临深片区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凤岗天安数码城
深挖特色资源 发展乡村文旅
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东莞有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在各镇街,仅古祠堂就有1000座,其中有200多座是不可移动文物,围绕古祠堂等古村落打造乡村文旅,对于推进“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一条助力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东莞围绕建设文化强市,紧紧抓住文旅融合这个重要抓手,结合市民游客的美好生活需要,抓住微旅游、微度假等新旅游形态,注重潮流的表达方式,深挖特色文旅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带动乡村文旅蓬勃发展。
茶山镇的南社明清古村落(下称南社古村)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群,也是东莞首批入选“百千万工程”的15个典型村。步入南社古村,传统气息扑面而来,古民居、祠堂、书院、家庙、古巷,让人仿佛穿越到了古代。南社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谢柱成介绍,去年以来,南社古村落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在继续修复活化历史传统建筑,拓展古村保护提升范围的基础上,打造了“大湾区传统文化活态体验区”等特色文旅体验项目和南社斋醮、忠孝文化节等特色文化品牌,以文化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以文化赋能,助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村级标杆。今年五一长假,南社古村五天时间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营业额约300万元。
今年五一长假,南社明清古村落游人如织。
与南社古村数里路之隔的石排镇塘尾古村,也是一座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相较于南社古村开发成熟,塘尾古村更为原始。塘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煜华是地地道道的塘尾村人,对这座古村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李煜华介绍,去年以来,塘尾村以“百千万工程”为契机,侧重产业和文旅齐飞,强化实体经济支撑,推进文旅项目,将塘尾村打造成产业、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村。据悉,4月28日,塘尾村与北京福兮山海文旅集团签约,正式迈出了塘尾古村落活化利用的步伐。
石排镇塘尾古村。
同样,在寮步镇西溪古村,这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镇借着“百千万工程”东风焕发了新的生机。“西溪古村的开发不仅改造了乡村人居环境,也带动了古村和周围村落的新业态发展,像当地的莞草编织、福牌、特色小吃乃至寮步的特色产业莞香,都在日益红火的乡村旅游带动下逐渐火热起来。”西溪古村文化项目负责人黄丽娜介绍,节假日里,西溪古村经常游客爆满,其中大约四成的游客都来自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在这里,感受古色古香的乡村文化,体验一日的慢生活。在寮步镇宣教文体旅办主任叶伟文看来,西溪古村的开发不仅带动了村民的就业和增收,更重要的是,作为全国精品村,西溪古村还吸引港澳及海外的乡民回乡探亲,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
寮步镇西溪古村。
优化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乡村
“以前村里人陆续搬走,村子都空了。这两年村子改造一新,居住环境好了,一些乡亲又搬了回来。我觉得将来这里人流量一定会很多,去年2月在村里开了这间店。”黄屋村的东坑土特产店老板叶小姐向记者介绍。
黄屋村的东坑土特产店
黄屋村是东坑镇丁彭黄片区的其中一个村落,这个由丁屋、彭屋、黄屋三个村子组成,有着近700年发展史的传统岭南村居,同样是东莞首批入选“百千万工程”的15个典型村,也是唯一一个以片区为单位的典型村。
去年以来,东莞市聚焦城乡环境品质提升,深入推进美丽圩镇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加快推动美化改造行动,为村民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盘活一些村落文旅资源。东坑镇“百千万工程”丁彭黄片区一线指挥部工作组组长黄国洪介绍,东坑镇全力推进丁彭黄片区典型村建设,在原有“古韵田园·山水新天地”乡村振兴品牌的基础上,按照“乡村韵味典型村”的标准统筹规划,将丁彭黄片区打造成了“有好味、有好戏、有好梦”的城市“桃花源”。
“‘百千万工程’开展以来,我们聚焦镇村联动特色发展,创新了镇属企业与村的联合开发运营模式,推动旧房升级改造、招商运营,打造黄屋青年创业街,开放寒溪河碧道夜市,发展潮玩、餐饮、文创等新业态,将民俗文化、山水田园、古村古树等优势资源串联开发,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动力,实现‘镇、村、企、民’多方共赢。”黄国洪说。
开门见湖、堤绿水清、鸟语花香、绿树成荫……这是记者在麻涌镇麻三村看到的景象。作为麻涌镇美丽乡村景观修复提升工程古梅乡韵的重要组成部分,麻三村在“百千万工程”推动下发生的蝶变有目共睹。“我们对华阳湖沿岸的旧厂房和低效益片区进行改造,先后引进华阳湖创客坊、原创坊、壹城、古梅广场等项目,这些项目给村集体带来经济收益,为农民提供创业就业机会,也改善了村居环境。更重要的是通过华阳湖这个旅游景点,带动了周边的商业体和越来越旺的人气。”麻三村党委委员周建嫦介绍,接下来计划将古梅广场打造成华阳湖的环湖配套功能区,作为村经济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助力“百千万工程”稳步推进。
麻三村古梅乡韵。
专家点评
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川:
引入新型产业项目 实现产业腾笼换鸟
“东莞虽然作为‘双万’(万亿元GDP、千万人口)城市,但是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不同镇街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东莞当下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镇街区域协调发展,对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产业经济学和珠三角区域经济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士,东莞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川谈及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对于东莞镇域经济协调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时如此表示。
“去年9月,东莞召开‘百千万工程’推进大会,提出以构建‘1279’示范引领体系为牵引,推动东莞‘百千万工程’工作走深走实。这个体系有点有面,既重点发展既有优势产业,又根据一些镇街和区域的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同时,带动生态环境改善和文化产业兴旺,最终实现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刘川说。
刘川表示,制造业是东莞的既有优势产业。东莞发展“三来一补”起步较早,但不少是以镇村为主导,面积小,投资少,产能低。在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的当下,东莞制造业必须转型升级。尤其去年以来,东莞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推动镇街经济协调发展,打造镇域或区域的主导产业,引入以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产业为主的产业项目,一方面助力提升原有制造业的产业水平,另一方面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腾笼换鸟。像南城街道的亚创智慧新城项目,就是通过引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型产业,从而淘汰原有的落后产业。
值得一提的是,东莞“1279”示范引领体系还聚焦构建新型帮扶协作机制。刘川介绍:“东莞理工学院就参与了广东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我们与韶关新丰县、揭阳普宁市的22个村结对,用我们的知识链接整合东莞和帮扶地的资源,服务乡村发展、为村民办实事。”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