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出圈出彩”,马峦街道下足这些功夫

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璇玲 通讯员 江浩瀚 文/图
2024-06-06 08:55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让文化建设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

文化精品创作“出圈出彩”、“马峦元素”亮相文博会、文化活动提升群众幸福生活质感……近来,坪山区马峦街道将文化建设事业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命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让文化建设成为基层治理的一张闪亮名片,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走向更广阔舞台,文化精品创作“出圈出彩”

近年来,马峦街道文化艺术精品迭出,成了街道文化建设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在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2023年度全省群众文艺作品评选获奖名单中,坪山文化馆马峦街道分馆编创的群舞《在他乡的日子》作为深圳唯一一个少儿舞蹈原创作品获舞蹈类一等奖。

过去一年中,马峦街道文艺精品获省级奖项2项、市级奖项4项、区级奖项3项。街道以“原创舞蹈”为特色完成“一街道一品牌”创建工作,涌现出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节目《圆融》、中国人口文化奖获奖作品《最后一支舞》和《追梦人》等一系列优秀作品。

文艺精品的诞生与优秀的创作环境密不可分。马峦街道辖区内拥有承载着客家文化的大万世居、记录革命精神的庚子首义旧址和曾生故居等文化资源。而在近年来的文化建设工作中,马峦街道以“保护+活化”的方式,让辖区内的文化软硬件资源在传承古韵色彩的同时焕发时代活力,文化资源得以赓续传承、向新发展。这也成了马峦街道文艺创作者们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孕育了《流淌在内心的风景》《青黄》《舞麒麟》等文艺精品。

“街道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元而包容的创作环境。” 马峦街道文艺创作者表示。

走进更多人视野,城市人文风貌“有点有面”

近年来,马峦街道的文化建设成果正加大“走出去”的步伐,并成为折射城市人文风貌的一面“透镜”。

在第二十届文博会上,坪山区以“好戏看坪山”为主题,展出了区域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文化事业创新改革的新成果新成效。其中“马峦元素”闪耀展馆,坪山雕塑艺术创意园展现文化产业园活力,戏剧生态链建设映射未来市民文化图景……马峦的现代化城市人文风貌为更多人窥见,也将吸引更多相关的文化企业、文旅人群、文体赛事和展会活动到来,愈加丰富城市文化生态。

因凝聚着浓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每年春节期间大万祭祖活动都吸引了许多特地前来观看的游客。“街道也十分重视非遗文化的保护发扬和文化建设的产出,希望每项具体工作都将成为人们接触认识马峦的一个‘点’,再扩散去窥见马峦街道城市人文风貌的整个‘面’。” 马峦街道公服办相关负责人说道。

走进群众之间,市民文化生活“有滋有味”

多元多彩的文化生活,对于群众的健康身心塑造、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生活质感提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马峦街道积极从“硬设施”和 “软活动”两方面为市民文化生活的繁盛多彩筑好基底。

一方面,街道强化文化阵地建设,在完善城市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更多文体活动场所的同时,把大万世居等文物建筑活化为文化阵地,结合传统节日等节点举办多彩的文化主题活动。另一方面,通过爱国主义进校园、文化艺术季、文体夏令营、草地音乐荟等多元的文体活动,持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选择。据统计,2023年马峦街道共开展各类文化活动800余场,服务人次6万余人。

如今,街道辖区内各个社区甚至小区内的文化活动正在越来越成为居民群众生活的一部分。而随着面向人群的不断细化,这些活动正呈现出内容更加精细“适口”的特点。如在居民小区开展的青少年客家话学习活动、老年人电吹管乐器学习活动等,为居民群众提供了便捷而又实用的文化价值。

编辑 李依林 二审 谭凤希 三审 张雪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吴璇玲 通讯员 江浩瀚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