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透露,国际知名学者郑永年已全职担任该校讲席教授,组建人文社科学院“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并任首任院长。此前两天,郑永年教授以此身份参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就“十四五”规划编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引起各方关注。
来了就是深圳人。郑永年教授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问题专家,也是当前极具公众性的学术人物,此次全职加盟深圳高校,在深圳这个中国的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继续观察中国、研究中国、向世界解释中国,令人充满期待。
小政注意到,郑永年教授与深圳渊源不浅。在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之前,他已担任多年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高级顾问,就在最近,8月18日,也就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的日子,他还获聘担任了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研究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多年来,他对深圳发展建言良多。
1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法学硕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硕士、博士,之后在哈佛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曾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这样的经历让郑永年关于中国内部转型及其外部关系的研究有了不一样的视野和高度。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郑永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要完成中央交给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新使命,需要具体细节和改革抓手。比如,深圳可以围绕着制造业技术,形成一个地域嵌入型的世界级经济技术平台。
在郑永年的设想中,这个世界级的平台应是包括了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区的一个中国南方共同市场,覆盖完整的产业链,形成既有附加值高端部分也有中低端部分的产业生态,有市场空间,有足够人口,从而具有极大抗风险能力。
“要打造世界级技术平台,没有人才肯定不行。”郑永年表示,人才需要很好的软环境支持,如好的初高中教育资源,好的医疗卫生资源等,这些都是营商环境的软实力。政府要做擅长的事情,让所有的资本和技术都想进入,通过好的制度让它们不想走也走不了,这样才可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2
论及发展,郑永年高度重视开放与创新。在他看来,开放创新、开放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创新’和‘开放’其实是同义词,有开放才有信息流动,有信息流动才能有思维碰撞,也才能有创新。”在去年底接受媒体采访时,郑永年认为,深圳应进一步扩大开放,汇聚来自全球的优质资本、优质技术、优质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服务。
当前,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复杂多变,部分发达国家推动“再工业化”或“工业4.0”,对优质资本、优质技术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在此背景下,郑永年建议,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更要用制度来鼓励开放创新,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不仅要吸引优质资本和技术进来,还要留住资本和技术为我所用,并实现增值发展。
“总而言之,深圳要开放,要有开放的经济体、开放的社会、开放的城市、开放的人才环境,甚至开放的市场管理体制,而当前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则为开放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郑永年说。
3
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郑永年一直在研究思考。他认为,粤港澳大湾区中,香港具有很强的金融服务能力,珠三角拥有较完备的经济体系、庞大的高技术劳动力,大湾区还有广东及周边省份的广阔市场,应该说条件非常好。
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也要相互开放,加强互联互通,实现内部资源开放共享,打破行政边界的束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让经济要素在市场内可以实现自由高效流动,从而持续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他举例说,在大湾区任意一个城市注册的企业,都是“大湾区企业”,在大湾区都可享有平等的经营、税收、土地、人力等方面的发展待遇,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更为合理的产业布局。
郑永年提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深圳制造业和香港金融业如何对接是个关键问题。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当中,香港和深圳都有着明确的定位。香港继续打造国际级金融平台,深圳在制造业领域继续发力。深圳制造业持续发展需要香港的金融业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内,这些资源对于大湾区发展恰恰会起到化学反应般的促进作用。
4
1981年,19岁的郑永年走出了浙江余姚山村,挑着扁担到北京大学报到。当时村里没有电话,北大招生的老师找不到他,中学班主任就为他选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1990年,他怀揣120美元远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逐步完成了从一个父母不识字的农村孩子,到国际知名学者的蜕变。
小政注意到,郑永年是开放政策的坚定鼓吹者。现在这个世界,“哪一个国家更开放,才是最后的赢者。”他说。
一个开放的学者来到了开放的深圳,适得其所。
(撰文 宁若鸿 综合 南方日报、南方都市报、上观新闻、央视新闻报道)
编辑 许舜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