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文:文博会为中国文化产业注入丰沛动能

沈仲文
2024-05-29 07:5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盛况空前。

星汉灿烂,辉光日新。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和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同日启幕圆满举行。“双子星”光韵流转、文脉绵延,不断照耀着文化产业发展、文明交流互鉴的前路。

在第二十届文博会现场,超12万件文化产品展出,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展示与交易,主会场单日参观人数突破14万人次……“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盛况空前。

周末,文博会人流如织,市民逛展热情高涨。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二十载精耕细作,二十载春华秋实。

从“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迈向“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文博会已然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实效最强、影响最广的展会,是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扩大文化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一)

第二十届文博会,在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0月首次提出之后举办,是文博会迈入新发展阶段、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届重磅展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延续着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双创”的万千气象,在文博会上精彩展现。

文博会是中华文化“双创”的高光舞台。人们通过历届文博会,看到文化“双创”硕果满枝。即以本届文博会首设的“文创中国”专题展区而言,字在、学古、故宫博物院、北京工美造办等品牌机构云集,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同台争艳,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创意完美融合。

而作为文化“双创”的一个样本,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周边产品成为文博会上的抢手货。这部诞生于深圳舞台的艺术精品,自2022年底首演启程以来,已先后在30多座城市掀起“咏春热”,国内外巡演超160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

文化自信自强的时代华彩,在文博会上华丽绽放。

宜兴紫砂、龙泉青瓷、杭绣、东阳木雕、黄杨木雕、缂丝、云锦、发绣、苏绣、扬州漆器……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和工艺在文博会上亮相,优秀传统文化正在新时代迸发出“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活力,展示出中华文化的历史底蕴、匠心巧思、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和中国智慧。

人们仍然记得,充满典型中国文化元素的舞剧《风中少林》在第二届文博会上“出尽了风头”。其后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演出上千场,风靡全球。

本届文博会上,“文创中国”专题展区以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文化产品,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纷纷开启破圈出海的新计划。以网文、网剧、网游为代表的文化出海“新三样”同样精锐尽出,谋划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图景。这些精品文化内容,向世界持续输出中国文化故事,提升着国人的文化自信。

在参展者眼里,文博会的20年正是国人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20年。由此,越来越多的人,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年来,背靠辉光日新、兼收并蓄、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立身自信自强、贯通中外、守正创新的今日中国,文博会日新月异,见证了我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守正创新、光彩夺目。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文化第一展”,要不断促进文化资源整合,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更要高筑文化自信之台,推动文化自强,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坚守正道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和改革创新的活力。

(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二十载栉风沐雨,二十载以文聚力。植根于广东改革开放前沿热土,扎根于经济特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文博会,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不断发展壮大、开花结果。

眺望前程,经过20年发展,文博会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成为履行新时代新文化使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稳步提升,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如同一个个美妙的音符,叠合融通在一起,奏响的正是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最强音,谱写的正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的“进行曲”。

展示新气象,文博会是观瞻文化最新趋势的“风向标”。

一年一度的文博会,是世界观察中国文化产业的窗口,也是许多文化企业和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首展、首发、首秀”的舞台,是孕育文化创新的大平台。

XR演播厅、AI数字人、元宇宙博物馆、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一件件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产品,展现了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的广阔发展前景。正如字在文化创始人刘美松所言:“文博会给我们带来大量思考和启发,倒逼了企业的升级和转型。”在文博会,可以接受行业的信息风暴与头脑风暴,可以获得抢抓风口的机会,可以感知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脉动。中外文化产业“顶流”和“新势力”同台竞技,各省“新质文产”的创新探索百花齐放,为文化产业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激活新动能、找到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甘肃馆将“寻境敦煌——数字敦煌沉浸展”搬到了展会现场。 深圳特区报记者 赖犁 摄

激发新能量,文博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加速器”。

文博会参与、见证、推动着中国文化产业的奋起成长。20年来,文博会展示规模从首届4.5万平方米增至16万平方米;线下展商数量从首届700多家增至3076家;参会国家和地区从首届10个增至108个,吸引海内外超10万种文化创意产品、数千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展示与交易,范围辐射全球百余个国家和地区。

文博会犹如一个“蓄水池”,引得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成果、最高水平的文化资源、最有活力的文化人才纷纷流入,带来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产品、理念与思路,为文化创新发展注入了丰沛动能与强劲动力,引爆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加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无限可能。文化学者潘鲁生认为,文博会折射出在“文化+”业态下,文化产业走多元融合道路,跨界发展,将进一步形成中国文化产业的特色。

打开新空间,文博会是一座重交易促流通的文化贸易金桥。

文博会既是展示成果的窗口,更是经贸交易的平台,助推文化贸易的效应遍及全国乃至世界。一家从上海来参会的企业兴奋地表示,“收获上千万订单,明年还来”;菏泽一家企业说“我们铆足了劲儿,向专业采购商和观众做好推介”;华强方特集团执行总裁尚琳琳说,“文博会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商机。”……结新朋、谈合作,抢订单、拓市场,是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上不少中外客商真实的忙碌状态写照。

以展带商,以文兴业。从创新举办文化产业招商大会、首次推出线上交易服务平台“文博购”到设置一站式服务点,文博会搭建了从线上线下连通交易前后端的一条完整链条,为供需双方实现成功交易提供“保姆式”服务。密集的产品推介活动、特色展示活动,供采双方面对面实现精准对接,一系列高端论坛、研讨和沙龙,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展示与交易平台……文博会用专业化的展陈与策展服务,做贯通全国、链接全球的文化产业“大生意”,让众多参展商收获“真金白银”。

河北展区,主播现场直播带货河北文创产品。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塑造新优势,文博会是撬动经济和产业竞争力的杠杆。

“文创中国”专题展区人头攒动,开展短时间内就有百余件文创周边产品售出;也可以看到头部主播聚集,卖力推荐水贝珠宝,直播间气氛热烈,销售额飞涨;在T8旅游创意(保税)园文博会分会场,多个项目集中签约,意向交易额约百亿元……本届文博会,传统文化文创精品和数字创意新品汇聚,吸引大量消费者关注和购买,引爆新的文化消费点。

文化产业影响力巨大,是一根不容忽视的杠杆,不仅可以撬动相关产业,培育广阔消费市场,还可以极大提升城市乃至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作为“中国文化第一展”,文博会举办20年来,不仅是一场多元文化的盛宴,还成为不折不扣的“带货”先锋。文化产业通过文博会得以欣欣向荣,也为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向新而行,欣欣向荣。走过20年辉煌历程的文博会,既是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全球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新的起点上,文博会必将持续促进文化创新和文化繁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局面。

观众被来自重庆的文创产品所吸引。深圳特区报记者 胡蕾 摄

(三)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交流互鉴,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各种文明交相辉映,才能编织出斑斓绚丽的图画。

融汇古今,联通中外。一年一度的文博会,是中外文化融合汇聚的交流舞台。在文博会上“一展逛全球”,正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文化互鉴的生动体现。

从最初的单一展览到如今涵盖文化产业全产业链的综合展示,从一个文化交流平台成长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盛会,文博会不断拓宽文化边界,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为全球文化繁荣贡献着深圳的智慧与力量。

以自信开放的姿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文博会上,“中国风”持续刮出“国际范儿”。“粤漫”明星即将通过文博会等平台,华丽转身扬帆远航;文化出海“新三样”头部企业群雄聚集、群英荟萃。“通过参与文博会,阅文集团向海内外推广优秀作品与产品,展示网络文学全产业链的发展成果与机遇,为拓展市场积蓄了宝贵的资源。”阅文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博会“走新”又“走心”,助推中国文化走向海外。

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各国文明的养分。今年,文博会首次设立国际文化贸易馆,参展国家和地区由50个增加至60个,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08个;国际展区面积增加至2万平方米,海外采购商人数由2万名增加至3万名。数据直观显示出文博会的国际“朋友圈”正不断扩大,积极引进和展示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成果,已逐渐成为全球文化产业产品展示交流、国际采购、投资促进等合作汇聚之地。阿拉伯参展商拉沙德·阿拉丁称:“我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但是都聚集在这个展会,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接触到不同的公司、国家,不同的人和文化。”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正如活水汇聚,带来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以守正创新的姿态讲好中国故事。国风元素遍地开花,不仅有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创意产品,更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深度融合,观众可以看到许多国家级非遗项目、非遗文化衍生品,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国潮产品深受欢迎,富含中国元素的潮牌服饰、国潮数码、创意文具等给观众带来独特的潮流艺术体验,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设计师和品牌的创新力量……文博会充分展现了国风、国潮、国际范,提升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姿态,彰显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无穷魅力与蓬勃生机。

文博会甘肃展区,乐动敦煌舞蹈震撼人心。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广东历来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前沿之地。文博会自诞生之日起,便始终坚持“国际化”的定位,用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两条腿”走路。在贸易扬帆、文化远航中,中外文明实现交流互鉴、美美与共。特兰西瓦尼亚大学社会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维克多·布里丘说,“文博会是一个优质的交流、合作平台,充满活力,在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促进全球范围内的相互理解、创造和合作做出了贡献。”如今的文博会,让更多的海外人士饱含期待而来,在一件件文艺展品、一场场文化活动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凝聚世界文明共识。

走过二十载的文博会,早已不单是一场文化产业博览会。它的身后,沉淀着的是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面向的,是一个“新”潮流澎湃、文化之花竞放的新世界。透过文博会这一平台,我们看到一个古老却质新、悠久又活泼、可敬而自信的中国,昂首阔步、大步向前!

文博会印度展区,玛莎拉奶茶的制作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围观。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四)

在文以载道、博观天下的华丽舞台背后,是悄然掘进的体制机制之变。

2003年,深圳作为国家首批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深入落实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立市”战略,并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毗邻港澳优势,决定从2004年开始举办文博会。第二届文博会,在名称中加上“交易”二字,标志着“市场化”成为主旋律。2010年,“三级联动”办展机制建立。从一项项创新之举中不难看出,文博会就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产物,其自身体制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助推文化体制改革,文博会一直在强劲发力。

在往届文博会现场,细心的记者发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政府角色正从“台前”转到“幕后”,许许多多展位都是企业在唱主角。而今年的文博会,历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以及海内外超220家头部文化企业都来参展。文博会在不断提升平台交易功能的同时,也清晰展示了文化产业、文化企业在文化繁荣兴盛、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中的强劲力量。多届文博会,都设立了呈现文化体制改革成果的展区。2023、2024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其中一个精彩的部分,就是围绕细分领域文化产业发展开展“脑力风暴”。全国各地乃至国外文化产业的充分展示和深度交流,为推动各地文化发展思路转变、文化产业新政出台等,提供了丰沛的智慧资源。

文博会国际创作者大道展区,各国艺术家的作品吸引了海内外客商的关注。深圳特区报记者 何龙 摄

文博会发展之路,也是文化发展观念的革新与传播之路,是助推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管理体制优化、文化市场规则完善之路。

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是文博会不懈的追求。

本届文博会上,与文博会紧密结合、深度互动的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与景德镇有关方面“一拍即合”,助力景德镇陶瓷特色产品及文化产品的价值发现和资产变现。迄今,深圳文交所场内已上线多个细分领域要素交易平台,政府及企业可根据自身所持资质及发展方向,通过平台发掘合适项目,并享受咨询指导及相关金融服务。促进文化产业要素跨行业、跨地域、跨所有制流动,推动文化产权交易、资产重组、融资并购、创意成果转化等,文博会在完善文化产权交易机制上不遗余力。

文博会,是文化产业模式创新发展的“发动机”。

“只有让更多非遗产品出现在生活中,非遗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彝家公社品牌创始人金永淑,在参加文博会后激动地说。

一名资深媒体人感慨地写道:“未来已来,文博会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超级秀台。”

第二十届文博会上,市民全身心体验vr游戏机。深圳特区报记者 毕晗 摄

在本届文博会华强方特集团分会场,低空飞行应用场景展示、VR文旅互娱、VR亲子游戏、特种电影赏析、“熊强”人偶歌舞秀等多领域、多形式互动体验项目,吸引观众纷至沓来。通过和该集团的合作,“文化+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模式已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

20年来,文博会展示各种“文化+”新模式,开启了文化产业多元化融合发展的诸多可能。不少文化企业,到文博会学习取经之后,回去不仅会写总结报告,更会积极让“真经”落地。“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的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创新,成为文博会的璀璨成果,为各地文化产业发展插上了腾飞之翼。

廿载峥嵘路,扬帆再启程。我们要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奋力推动文博会绽放文化之美、迸发创新活力、促进文明交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宏阔征程中作出更大贡献。

编辑 欧阳晨煜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甘霖

(作者:沈仲文)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