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
脚踩厚底高靴、身着一袭白袍
左手按宝剑,右手执彩鞭
如流星般飒沓向前
他
男扮女装
颦蹙间眉飞色舞
翘起兰花指的手捻着烟杆儿
神采飞扬
他们
都来自深圳
近期,双双斩获省级金奖
近日,两名来自深圳市宝安区蚝业小学粤剧社团的学生,在第十五届广东省(首届粤港澳)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双双收获省级金奖。
在第十五届广东省(首届粤港澳)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中,曾子嫣参演的粤剧《杨八姐》获“金花十佳”,崔博实参演的粤剧《七姑奶开店》获“金花”称号。
这两天
深圳文博会爆火
传统文化再次出圈
▲李云宵亮相文博会现场演绎《梁祝》
与此同时
深圳这两位学生和粤剧
也再次引起大家关注
借着少年们仍带稚气的戏腔
流传近600年的沙井粤剧
正向人们重新展露风华
小小少年们
如何与戏曲结缘?
这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一起来看看吧
初识:
迷上戏服、谐音学粤语
在懵懂中开启粤剧学习
沙井粤剧
是深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门古老的戏剧艺术起源于宝安区沙井街道万丰村,迄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根据万丰村民间习俗,每遇祭祀、喜庆、宗族活动,都会进行戏剧表演,因此沙井粤剧艺术得以流传。直到现在,万丰村仍积极开展群众性粤剧活动。2004年,万丰村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广东省民间艺术(粤剧)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刻板印象里是
古朴且略带枯燥的
两位少年又是如何
开始了解学习粤剧的呢?
曾子嫣:
一开始被扮相惊艳
从此爱上这门戏曲
在曾子嫣的记忆中,与沙井粤剧的相识源于妈妈带她参加的一场活动。那次,粤剧中华丽的妆容和服饰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一个7岁的女孩儿而言,这种简单而直接的美让她想要了解这门传统戏曲艺术。
后来,曾子嫣开始跟着蚝业小学粤剧社团的老师林英君学习沙井粤剧基本功。在每天的课业之外,她利用空闲时间日复一日地进行练习。
“从一年级开始,周一到周五,每天都要训练2到3个小时。”曾子嫣说。
经过6年的深入学习,如今她已经爱上了这门传统戏曲艺术。在相继获得“小梅花”金奖、广东省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活动“金花十佳”等荣誉后,曾子嫣期待着在粤剧表演的细节上不断突破自我,也希望能用自己的表演让更多人看到沙井粤剧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崔博实:
进入粤剧社团很偶然
加入了就要努力去做
不会粤语的崔博实,进入粤剧社团则更加偶然,3年前的一堂课上,他很意外地被选中了加入了粤剧社团。而且对于崔博实来说,日常的粤剧练习要比自己的师姐还多出一项——粤语。
虽然他在深圳出生长大,但因为父母是湖南人,使用粤语表演戏剧对他来说仍有挑战。为了能完成表演,他利用谐音的方式来记住剧中的粤语唱词。
眼眶周围施以粉色重彩,面颊两边的耳环夸张而闪亮,假发髻上插着一圈珠花,粉色衬衣衬裤外面套着粉色斜襟小褂,再扎上黑底绣花围裙,脚踩一双绣花鞋。11岁的崔博实还记得3年前第一次进行沙井粤剧正式扮相时,他看着镜子里变成女生的自己着实懵了一阵。
就这样
曾子嫣和崔博实
先后开始了自己的沙井粤剧学习
通过不断地练习
他们逐渐加深了
对这门传统戏曲艺术的理解
成长:
反串扮相、高难动作
在挑战中获得成就感与自信心
但是
在成长的过程中
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也会面临很多困难
偶尔也会想退缩
在接触沙井粤剧的第二年,曾子嫣便获得了一次录像参赛的机会。正式扮相需要绑紧头饰,这让她产生了头痛,“上来就没有精神”,前桥等较高难度的动作难以完成,第一次拍摄因为无法坚持而终止。“后面我边做边哭,绑着头饰练习”,最终完成拍摄,而且这次参赛拿到的名次远远超出了曾子嫣的预料,这也让她觉得,刻苦练了一两年的前桥动作没有白费。
相继在比赛中获奖
让在粤剧表演上
展露天赋的曾子嫣
很快走上更大的舞台
2023年,她受邀参加央视一档少儿戏曲栏目,表演了粤剧折子戏“双枪陆文龙”。除了唱腔上要求女生唱男生平喉,这出戏的高难度动作也很多,其中“抛枪”动作在练习伊始让她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接不准、总是被扔出去的枪砸到脑袋,曾子嫣开玩笑说当时总是被老师和妈妈“骂哭”,但其实她知道,那是她想要完美地完成表演,对自己生气。
在曾子嫣看来,准备并完成“双枪陆文龙”表演的经历让她突破了一次瓶颈,“真的意想不到我能做出这样一个角色”。花了1年的时间准备,每个动作细节都反复练习,最终让她完美地完成了这次表演。
在“抛枪”这个高难度动作被她“啃下来”之后,粤剧表演中其他的动作似乎都变得轻松了很多,而且自己在表演上似乎也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她觉得,这些困难都是自己不断遇到的挑战,“把它克服掉就很有成就感”。
与已经习惯
担纲主角的曾子嫣不同
崔博实最初
都在练习中担任配角
因此,当老师问他想不想出演主角时,崔博实很兴奋,但因为自己性格比较内向,“我希望有很多人陪我一起演出,这样我可以放松点”。最终,他选择了一出集体戏,但他没想到自己要演的主角会是一个女性角色“七姑奶”。
当他第一次正式扮相时显得有些纠结,“激动是因为已经可以穿上正式服装了,但是被一年级的学弟看到自己穿女生的衣服,难免会有些尴尬。”
之后,崔博实选择当观众“不存在”,逐渐接受了这个男扮女装的主角,他发现因为没有什么高难度动作,练习起来并不难,但是要注意把握好剧中“七姑奶”的角色特点,比如要翘起兰花指、注意坐姿等。
“每次音乐一响,我就把自己当作‘七姑奶’。如果细节做得不到位,老师就会提醒我调整。”
“七姑奶”这个角色虽然在表演技术上难度不高,但给崔博实带来的最大挑战在于角色性格与自己的反差。由于她的性格外向而泼辣,这就需要原本有些内向腼腆的崔博实突破自我。“我刚开始进入粤剧社有些不敢说话,之后自己练习得越来越好,身边的同学也开始向我学习,我的自信心也在增强。”
传承:
潜心坚持、AI加持
少年们让更多人看到粤剧
与崔博实一起改变的还有他的父母。母亲虽然不懂粤剧,但看着儿子学习粤剧的热情,从一开始便非常支持他,还经常帮他查阅粤剧的相关资料、视频。原本担心花时间学粤剧耽误学习的父亲,在看到崔博实非但学习成绩没有下降,反而表演得有模有样并且成为一出戏的主角后,也就不再反对。在父母的支持下,崔博实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他渴望演好这出属于自己的戏。
学戏6年的曾子嫣已经不再只着眼于演好一出戏,她的目标更加宏大。“我想让更多人看到粤剧、喜欢粤剧,让粤剧发扬光大。”对于这门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子嫣已经在6年的光阴里产生了深厚的情感。
林英君带着曾子嫣学戏6年,深知她坚持下来的不易。
“每次练习时,即使非常累,她也会含泪坚持,直到我让她停下来为止。”林英君说。
已经六年级的曾子嫣还经常帮助她一起辅导低年级的师妹们,而且她已经成功考入广东粤剧学校。她觉得,曾子嫣在未来一定能为沙井粤剧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贡献。
在教学粤剧的过程中,林英君还发现AI技术正在对粤剧学习产生影响。她觉得,未来AI技术能为青少年学习粤剧带来助益。
未来,可以通过AI技术将沙井粤剧中的经典剧目、唱腔等技艺进行数字化保存,用技术手段助力传统艺术的“数字新生”。而在青少年粤剧学习中,未来AI技术有望根据学生个人情况个性化提供学习计划及资源,譬如利用AI生成以自己本人音色、唱腔演唱而成的成品歌曲,并与自己演唱的粤剧录音进行对比,从而实时进行学习效果评估,为相关学习增加了趣味性和互动性。
少年强,则国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需要年轻人去传承、发扬
加油,少年们
未来可期!
来源:深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