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崖壁碑文在文博会现场高清复原“焕活”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2024-05-25 19:58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充分利用科技力量,赋能千年文化。

“当原本用肉眼难以辨识的碑文变得清晰可辨时,我们宛若穿越回数百年前,看着来来往往的文人墨客在崖壁上挥毫……百年崖壁碑文高清复原‘焕活”,在第二十届深圳文博会湖南展馆内,“知了团队”成员、浯溪碑林数字修复项目负责人孔皓向记者展示“浯溪碑林”项目摩崖石刻的高清复原图像。

如今,在马栏山文化+科技的指引下,诸多企业以数字文化产业链的形式集聚在马栏山,充分利用科技力量,赋能千年文化。其中,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联合一个名为“知了青年”的年轻团队,利用各种数字“黑科技”,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与科技的碰撞中“焕新”“焕活”。“数字浯溪”项目通过多光影高精度数字采集技术,基于一块石碑,从八个方位,要采集上百张图像。随后进入计算机进行视觉计算,通过图像叠加、图形渲染技术,包括PBR渲染和NPR渲染,中间20多个步骤,在马栏山强大算力的支撑下完成全细节立体成像,令肉眼已经看不见的摩崖石刻上的文字重现于世。首次在数字世界还原颜真卿“大唐中兴颂”。

在孔皓看来,数字技术不仅能让模糊不清的碑文重获新生,也为更多文物的活化利用带来了可能。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的摩崖石刻,由于自然原因,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很多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知了青年”团队去年夏天开始开展资料采集工作。团队使用专业设备,从数十个方位对每块石碑进行图像采集,后期通过图片叠加、算力支撑等工艺和技术,实现高精度数字成像,让石碑石刻上的痕迹重新显现。重获新生的摩崖石刻,将进入团队打造的碑刻数据库。


湖南省祁阳市的浯溪碑林的摩崖石刻,由于自然原因,石刻表面已出现不同程度的风化,很多字迹变得模糊不清、难以辨认。



如今,这个数据库正逐渐变得丰满——不仅储存有摩崖石刻的基本信息,为人们提供原始照片、微痕影像、灰度图、数字拓片等,还梳理出505方碑刻和300余位名人的关系图谱,方便专家学者、设计团队围绕碑文进行二次创作。“一次建设,持续使用。这一数据库,将成为我们搭建‘云游浯溪’‘数字浯溪’等展示平台的强大支撑。”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理事长、“知了青年”创始人李武望说,未来无论是游客还是设计师或书法爱好者,都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游览碑林、欣赏石刻、读懂碑文、学习书法。

此外,团队还将携手非遗传承人开发拓印、字帖、文房用品等产品。在李武望看来,文物数字化不仅仅是存储在硬盘里的数字化,更是对传统文化及其现代产业生态的“焕活”。在湖南展馆,还展示了马栏山文化数字化创新中心与湖南博物院联合打造“数字汉生活”,以丰富的馆藏文物数字化成果为依托,打破从“库房”到“硬盘”的博物馆数字化困局。从“穿汉服 享汉乐 食汉宴 用汉方 写汉字 购汉礼”六个维度,将马王堆文化转变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汉代生活方式。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唐光明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