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南极考察40周年。40年来,中国人接力式的不断延申着探索南极的足迹,为人类科学认识南极,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
近日,深圳市宝安区邀请深圳出品大型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总导演、总撰稿陈壮茁进行极地海洋科普教育讲座,弘扬海洋科学精神,推广海洋文化,提高市民对海洋科技创新的关注度和参与度。
陈壮茁,首名来自深圳的中国南极内陆考察队员,也是我国地方媒体深入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进行采访报道的第一人。他制作了中国首部以南极考察为题材的大型科学探索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为中国的极地海洋事业做出了一名深圳人的突出贡献。
现场,陈壮茁接受南方+采访,讲述中国南极科考背后的故事,并为深圳建设全球国家海洋中心城市建言献策。
“不是厨师的记者,不是一名好导演。”
南极,距离我们最遥远、最神秘的白色大陆。
这里的万年冰雪,深藏着地球气候变迁的自然密码,影响着海洋、大陆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地球上最大的科学试验场,一直吸引着世界目光,激发着人类探索发现的欲望。
2007年10月,陈壮茁踏上“雪龙号”,参加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开启了将近半年、行程近10万里的南极之旅。这段旅程是他踏往南极的起点,也是他16年投身海洋领域的新起点。
他先后参加了中国南极内陆科考队,中国北极考察队,并参与完成了上海世博会珠峰零距离采访任务......从地球的最南端,到最北方,再到陆地的至高点,陈壮茁的身影纵贯整个地球,亲身经历过了几乎所有的海洋。2012年,他制作完成了我国首部南极大型纪录片《中国南极记忆》,并积累了近150万字的采访和学习笔记。
令人意外的是,陈壮茁这趟南极之旅的“官方身份”,并非记者,而是厨师。他透露,由于科考之行的媒体名额极其有限,对极地之旅极度向往的他不愿错过此次机会,而当时科考队伍中正缺厨师。因此,他便以厨师身份踏上了“雪龙号”。
在南极内陆科考中,陈壮茁既兼顾拍摄、采访、记录,也掌管17名考察队员的一日三餐。行程结束,有船员对陈壮茁开玩笑:“不是厨师的记者,不是一名好导演。”
如今诉说起往事云淡风轻。实际上,常人难以想象其中的艰险。公开资料显示,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我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历史上航行时间最长、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最重、运载危险品最多的一次南极考察;17名内陆考察队员,经过50天的南极内陆冰盖考察,成功完成了为昆仑站建站选址的重任。
从2007年11月12日扬帆远航到2008年4月15日回国系缆绳,“雪龙”号横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四次穿越西风带“鬼门关”,往返于以凶险著称的德雷克海峡,多次遭遇西风带强气旋的“围追堵截”,航程28450海里,几乎是环绕地球航行一周。
南极气候极端,旅途时刻面临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挑战。陈壮茁表示,寒冷、风浪、冰雪,只是诸多艰难险阻的其中一小部分,即便有充足的准备,但实际还是面对许多难以预料和想象的困难。
南大洋西风带有着魔鬼海域的称谓,被称作航海者的畏途,这里同时也是各国考察船只进入南极海域的必经之路。陈壮茁回忆,9层楼高的巨浪打得雪龙号左右摇晃,海浪冲击着甲板。站在舱外拍摄,一个不小心,都有可能被卷进寒冷彻骨的大海中。
“目前测得南极最低气温可达到零下94度。即便是考察季节的暖季,内陆的温度也在零下50度左右,不是人类身体所能承受的。”陈壮茁分享了一个故事,自己手指尖被冻得发黑,用针扎出血却没有任何感觉。除此之外,与人类文明脱轨、独自海上飘泊150余天,科考队友也必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而作为我国首位登上“冰盖之巅”的地方媒体记者,陈壮茁战胜种种困难,从冰盖上发回了大量新闻报道,许多珍贵镜头被国内和香港的媒体竞相转播。
“这次南极内陆冰盖之行,我看见了世界,收获了激情、感悟了人生。在这次征途上,他感受到了中国人在探索中的勇气和智慧。”如果说,中国南极考察成功的密码是什么,那就是,我国极地事业的奠基人之一魏文良曾说的:面对艰难险阻,如果大家都考虑失败后,自己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中国的极地考察就没有今天。他表示,也许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传承,中国人在南极的脚步才会越走越坚定、自信而无悔;南极上空的五星红旗才飘扬得那样鲜艳夺目。
文化先行 与世界同频共振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深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2024年专门成立了深圳市海洋发展局,统筹推进全市海洋领域各项工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提出高标准打造海洋新城等重大平台,培育壮大海洋新质生产力,努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作为一名记录了中国南极记忆的深圳媒体人,陈壮茁对深圳建设国际海洋中心城市也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
“错过了地理大发现时代的中国,不仅错过了航海世纪,更错过了大航海精神,其影响存续至今。”他认为,深圳应该重塑海洋精神,再回海洋怀抱。现代的海洋具备外向性、开放性、开拓性以及探索性的内涵特征。这种精神将指引我们走向更深、更远的海洋,探索、开拓未知的海洋空间。
在陈壮茁看来,海洋文化和深圳城市气质相互吻合,深圳是属于海洋的。“深圳是滨海城市,也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这里年轻人也很多。深圳城市氛围包容、开放,具有创新活力,敢闯敢干、敢为天下先,这些都是海洋文化的重要元素。”
同时,他也建议,深圳建设国际海洋中心城市,要与国家海洋重大项目、科研、重点领域,要与国际海洋治理、海洋规划、科学方向,以及和深圳产业、小特专精民营企业、以及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同频共振。
“打造国际海洋中心城市,不是惯性的招商引资,也不仅是圈地建楼,更不应将目光局限在引进几家国内海洋经济相关的企业。”陈壮茁表示,海洋产业应保持世界眼光、国际一流、深圳特色三个特点,树立向海而兴的发展认知。
“海洋经济包括渔业、港航、蓝色金融、资源开发、旅游文化等多个领域。”他建议,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城市海洋文化的事业中,深圳应建立“企业点题”,院所机构“答题”机制;前瞻布局深海开发,探索海洋新能源;充分发挥深圳电子科技、基因科学优势,做好高附加值的海洋产业;提质升级海洋旅游、海洋服务业;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赋能;重视海洋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和手段。
总之,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实质是建设海洋领域品牌的集散高地,是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新内涵;是国家赋予深圳新的历史使命,是一场为国家与民族探索新发展空间的时代征程,道路虽然会曲折而艰辛,但一定要相信未来!
编辑 刘兰若 审读 郭建华 二审 关越 三审 詹婉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