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营第二十届文博会 | 体验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文/图
2024-05-22 22:02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

中国商事主体第一端

摘要

北京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数字融合文旅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为第二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博会的重要主题展之一,位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15号馆的文旅融合·文化消费展的展览面积约2万平方米,重点展示历史名胜、文化街区、特色小镇等文化旅游资源,以及沉浸式体验、旅游演艺、康养等新型旅游消费场景项目及旅游装备。整个展馆内设立了文化旅游展区、文化投融资展区、户外文旅展区、“文博食尚 寻味中华”非遗美食展区等。

5月22日,记者前往15号馆探营。步入15号馆北京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异形屏展示的“最美长城”主题视频,在无人机视角下,壮阔的万里长城景观让人身临其境,这也是北京展区在本届文博会上展出的主角之一。

工作人员介绍,北京是长城资源的富集地,北京长城全长520.77公里,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门头沟六个区。北京明长城是中国现有长城中保存最完好、价值最突出、工程最复杂、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区段。

近年来,北京持续推进长城保护的探索与实践,将长城作为遗产保护和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此次展出的“最美长城”采用4K无人机实景取材,结合数字电影级特效技术进行后期制作,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创造出全新的数字体验场景。充分展示了北京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赋能文化遗产保护,深化数字融合文旅产业方面的积极探索,有助于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代科技赋能文化传承的痕迹在北京展区随处可见,设计者通过AR交互数字艺术——城市行走计划将北京中轴线历史人文与24节气生活方式有机结合,甄选 24个北京中轴线上的别致人文景观,营造出沉浸式IP体验场景。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下属的跨学科设计研究机构,中央美术学院圆明园研究中心由古建筑数字化、建筑史美术史研究、文创艺术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中国传统建筑及室内设计、造型艺术(中国画及书法、油画、版画、雕塑、壁画)、计算机图形学、虚拟现实技术等专业的多位教师、工程师、研究人员及硕博士研究生组成。中心长期从事圆明园、避暑山庄等清代皇家园林建筑、山形水系及文物的数字化复原与元宇宙空间构建,致力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再现、园林IP提取与文创设计等新学术方向。在本届文博会上,研究中心展示的《圆明园四十景》,通过数字化复原技术,为参观者创造了一个3D可漫游圆明园的神奇空间。

(作者: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首席记者 王海荣 文/图)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