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广播剧《百花洞战斗》致敬峥嵘岁月

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2024-05-18 22:51

深圳特区报

深圳市委机关报,改革开放的窗口

摘要

由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与广东音乐台联合制作的广播剧《百花洞战斗》,自2023年5月28日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首播和5月30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上线

由东莞市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与广东音乐台联合制作的广播剧《百花洞战斗》,自2023年5月28日在广东广播电视台音乐之声首播和5月30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上线。近一年以来,受到业界和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和分享。今年4月还登陆“学习强国”全国平台,并在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新时代 新百年”2024精品广播剧展播中,被列入“铭记英雄事迹”专栏,并获得专家评析最高奖——第二十三届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评析精品展播单本剧特别推荐作品。

该剧讲述了发生在东莞大岭山的抗战故事,主题鲜明,内容生动,情节曲折,故事性强,人物鲜活。故事中,东江纵队三大队与当地游击队和人民群众,在敌强我弱、力量对比悬殊的背景下,粉碎日军华南派遣军莞城驻军的围剿,消灭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取得百花洞战斗的辉煌胜利,极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挫败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原评奖办主任、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赵德全对该剧给予高度赞许。他认为,该剧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给人印象深刻,可圈可点。比如,对我党地下工作者向仁和不惧牺牲,为粉碎敌人的进攻,冒着生命危险送出情报的描写;游击队长赵玉玲为积极要求参加去前线打鬼子的战斗,突然摔倒一位身材魁梧的战士,以证明自己能力的生动描写;以及对几个日本鬼子山崎、长濑、石井等即阴险狡猾又愚蠢可笑的描写等,都十分生动地丰富了该剧的内容。

“用广播剧的形式来表现战争场面和讲述战斗故事,是一个比较难处理的题材。因为战斗故事,画面感要强,还有地形地貌的呈现,也都需要画面。”国家广电总局影视司原司长、中国广播剧研究会专家李京盛认为,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这部作品在创作是一次挑战。但从作品的完成度上来看,还是基本上克服了题材与形式之间的矛盾。以我党领导的抗日战争中一次著名的战斗为核心内容,讲述故事,结构情节,塑造人物,最终实现了创作初衷。

原中央台文艺中心主任、中国广播剧研究会顾问何善昭认为,本剧以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的戏剧情节,鲜活灵动、血肉丰满的人物,艺术地反映了生龙活虎、神出鬼没、敢打巧打、屡立奇功的广东人民游击队,作为八路军、新四军的兄弟部队,在硝烟弥漫的东江战场上,取得的丰功伟绩。东江纵队以百花洞战斗的辉煌胜利,打出了“人民抗日游击队伏击战典范”的美名,赢得了中国抗日战争十大著名战场之一的崇高赞誉,人们在听剧、赏剧的审美中,赞叹英雄们坚定的信仰、英勇的牺牲、赤诚的奉献和崇高的理想,并从中得到激励、鼓舞和艺术享受,是一部具有充沛正能量和可听性的广播单本剧。

中国广播剧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坦认为,两集广播剧《激战百花洞》按照历史事实讲述了这一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塑造了东江纵队游击队第三大队队长曾生、百花洞游击队队长赵玉玲、游击队中队长彭沃、打入敌军内部的情报员向仁和、地下党联络员周莘、百花洞儿童团员牛仔等一批英雄人物。故事情节交代得比较清楚,头绪多而不乱。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利用好本土优秀文化资源,近一年以来,大岭山镇文化服务中心、大岭山镇文联共同举办原创红色广播剧进校园活动。将《百花洞战斗》等广播剧艺术引入校园,开展讲解创作过程、解码创作幕后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具有深远的意义。

大岭山文化服务中心负责人、镇广播剧协会创会会长杨继春表示,作为一部革命历史题材广播剧,大岭山用广播的形式表现这样的重大战争场景还是第一次,克服了很多困难。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值得更多的群众收听欣赏,通过声音的艺术感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英勇的抗战精神。作品获得重要荣誉并且深受听众喜爱,这既是对大岭山广播剧创作的肯定,更是对大岭山红色文化宣传推广的一次好机会。

(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 冯思颖 审读 吴剑林 二审 桂桐 三审 上官文复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申卫峰)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