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布局高端产业未来将更聚焦
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2020-09-02 08:32

中集集团与深圳经济特区同龄。公司1980年1月成立,1982年9月投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了深圳的成长与发展。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董事长兼CEO 麦伯良在位于蛇口的集团总部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拥有24个全球冠军产品

作为一家深圳本土成长起来的多元化跨国产业集团,中集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300余家成员企业及4家上市公司,客户和销售网络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可以说是深圳培育了中集,而中集也是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亲历者,是融入深圳的一张名片。”谈起中集的发展历史, 麦伯良充满自豪。他说,在世界知名的机场乘坐飞机,几乎都能看到中集的登机桥,这是令“中国制造”引以为傲的一件事。

麦伯良说,中集目前有24个世界冠军产品,年营收接近1千亿,在世界120多个国家做生意,在30多个国家有投资,而且大部分在欧洲、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中集员工中,有6千人是海外员工,大部分是发达国家欧美籍的员工。

多年来,中集一直实施多元化的发展策略,这令公司赢得了优势,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对此,麦伯良显然有了自己的解决之道。“中集现在正在整理业务,准备把一些没有特别优势的、过一段时间也看不到未来的业务清理出去,把能做成世界冠军产品的业务梳理出来加大投入。”他说,有一些细分的产品,中集会清理出来,交给那些比中集做得好的企业去做。“该卖的卖,该关的关,中集未来会更加聚焦。”

创新是最核心竞争力

创新是中集的核心竞争力。麦伯良说,中集的创新无处不在。

中集集装箱的木地板,作为承重的主要部分,要满足各类物品在各种极端运输条件下强度和耐候性的要求。长期以来,集装箱木地板以生长于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一种硬木——克隆木为原材料。但在2000年以前,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地板竟然完全依赖进口。中集开始技术创新,寻找克隆木的替代品。在无数失败实验之后,中集找到一种既能符合地板性能要求,又能满足环保要求,又可持续供应的材料——澳大利亚桉树,并同时掌握了制作此类地板的工艺技术。这是一项引起全行业变革的创新发现,初期还受到国际专家的质疑,但经过批量试用后,得到客户认可。

此后,经过数年的潜心钻研,中集木业在竹木复合地板研发上再次取得重大突破,并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和行业变革。2012年,因为竹木地板这一项成就,中集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新型竹木复合地板,有效减少大面积森林砍伐,保证了集装箱行业的原材料供给,保护了热带雨林,摆脱了依靠进口并将供应链全部移到中国了,同时对山区扶贫起到了价值贡献和降低成本,实现了多方共赢。

“当然创新是有条件的。”他说,首先得益于中集混合所有制的体制优势,其次是有一个好的治理结构,拥有董事会、股东会的科学治理结构。“在企业的重大决策方面,由董事会和股东会最后决定,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同时,中集有很好的共同事业的激励机制,让核心团队跟全体员工和企业可以荣辱与共。“做不好大家都不拿钱,做得好跟大家分享成果。”

紧跟国家战略布局高端产业

目前,中集从最初的集装箱延伸到能源化工、海洋工程装备等9大领域,尤其是蓝鲸1号等海洋工程产品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

麦伯良说,中集做一个产品,首先看是否对国家、民族和人类有益。至于产品挣不挣钱,要用更长远的维度去看,只要值得就会做下去。“譬如模块化建筑,短期不赚钱,但对人类贡献很大,将来也肯定会赚钱。”他说,中集瞄准海工,就是看到现在海洋的开发还不到10%,中国要做海洋强国,需要过硬的装备才能开发和利用,中集现在就搞深海养殖、海上风电、可燃冰开采等设备,未来大有可为。

谈及深圳“双区”建设以及中集未来目标,麦伯良特别提到,中集将紧跟国家战略,积极布局有前景的产业,中集现在发展的冷链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他说,随着现在中国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冷链未来15年,将会在中国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简单冷藏车为例,美国一年需求5万多台,中国去年才4万台。但以中国的人口比例,要达到美国这一水平,一年需要20万台。“再以医药冷链、海鲜河鲜冷链、家禽冷链、蔬果冷链为例,这些都是未来需要且中集具备优势的方向。”

他提到,中集正在规划以中集资源和产品,参与一些大健康产业和教育项目。中集模块化建筑已开始进入学校,福田在建的10所学校,中集就做了5个,学校用模块化几个月就可以建成。“大健康高端服务方面,中集是全球化企业,具备整合全球资源的优势,可以与国际大企业合作,把有关大健康产业项目引入中国。”

编辑 秦天

(作者:读特首席记者 吴德群)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