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来自南越国的“舞蹈手办”,你心动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10 06:45
摘要

2000多年前的一天位于今广州的南越王宫里正举办着一场盛大的宴会伴随着钟磬合鸣的金玉之声一位衣袂飘飘的女子款款走来下面有请南越国小姐姐为大家表演长袖舞~这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南越国女子她朱唇轻启似吟咏着悦耳的歌谣只见她一手甩抛云袖扬至发后一手柔和地向身后甩袖体态婀娜、曼妙多姿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她头上梳的是向右横出的螺髻这种发型来自岭南越族的“椎髻”习俗“椎髻”是将头发从下往上盘盘成下粗上尖的椎状是岭南越族的显著特征她身着交领右衽长袖汉服衣裙上细致地刻画着卷云纹图案是当时最流行的纹样她所作之舞正是发源于楚地在汉代最为流行的长袖舞这位2000多年前的女子集汉、越、楚三地文化于一身工匠将她最灵动的舞姿定格在这件圆雕玉舞人上使我们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南越王宫内的觥筹交错、载歌载舞的场景长袖善舞,翘袖折腰……风靡一时的长袖舞是个什么舞。△刻纹铜匜残片战国河南新乡辉县出土楚地的乐舞艺术对汉文化影响深远汉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描写长袖舞的名篇佳句长袖细腰的楚舞盛行于南越国之内从侧面反映了楚越文化的融合来自2000多年前的“真人手办”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玉

2000多年前的一天

位于今广州的南越王宫里

正举办着一场盛大的宴会

伴随着钟磬合鸣的金玉之声

一位衣袂飘飘的女子款款走来

01

下面有请南越国小姐姐

为大家表演长袖舞~

这是一位面容清秀的南越国女子

她朱唇轻启

似吟咏着悦耳的歌谣

只见她一手甩抛云袖扬至发后

一手柔和地向身后甩袖

体态婀娜、曼妙多姿

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她头上梳的是向右横出的螺髻(jì)

这种发型来自岭南越族的“椎髻”习俗

“椎髻”是将头发从下往上盘

盘成下粗上尖的椎状

是岭南越族的显著特征

她身着交领右衽长袖汉服

衣裙上细致地刻画着卷云纹图案

是当时最流行的纹样

她所作之舞

正是发源于楚地

在汉代最为流行的长袖舞

这位2000多年前的女子

集汉、越、楚三地文化于一身

工匠将她最灵动的舞姿定格

在这件圆雕玉舞人上

使我们仿佛看到了2000多年前

南越王宫内的觥筹交错、载歌载舞的场景

02

长袖善舞,翘袖折腰……

风靡一时的长袖舞是个什么舞?

古语有言:“长袖善舞,多钱商贾”

玉舞人所作的长袖舞

起源于楚舞

这种舞蹈有三大看点

舞袖

舞者手无所持,以手袖为威仪

用长袖交横飞舞的千姿百态

表达各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直到今天,中国古典舞剧目

依然能够看到水袖的元素

服饰

舞服一般会选用质地轻软的布料

这样,袖子才能够甩得好看

得益于南越国时期岭南纺织业的发展

玉舞人身着的舞衣

面料精细,薄如云纱

很可能是丝绸所制

舞腰

玉舞人腰的造型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楚腰

为什么说是楚腰呢?

史书中有记载,战国时期的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楚国的士大夫为此纷纷节食减肥。这便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由来。

△刻纹铜匜残片 战国 河南新乡辉县出土

楚地的乐舞艺术对汉文化影响深远

汉代文学作品中

有不少描写长袖舞的名篇佳句

长袖细腰的楚舞

盛行于南越国之内

从侧面反映了楚越文化的融合

03

2D→3D

来自2000多年前的“真人手办”

在各地出土的汉代玉舞人中

南越王墓的这一件

造型和舞姿都与众不同

一般玉舞人是平板线刻的

通俗来讲就是“2D版”

△汉 白玉双舞人 天津博物馆藏

但这件是“3D版”

是出土汉代玉舞人中首见的圆雕作品

虽然尺寸十分“迷你”

高度和宽度都只有3.5厘米

厚度仅1厘米

在展厅里需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

工匠却采用了立体雕刻的技法

将南越国妹子翩翩起舞的绝美瞬间

展现得淋漓尽致

翘臀、扭腰、甩袖、一回眸……

堪称是360度无死角的绝代佳人!

除了这件外

汉宣帝杜陵陵区出土的

和田白玉连体玉舞人也是“3D版”

△玉舞人 西汉 汉宣帝杜陵陵区出土

两位舞者并排而立

眉清目秀,风姿绰约,传神至极

这不就是2000多年前的“真人手办”嘛

所谓伊人,载歌载舞

2000多年前没有照片

南越国的工匠却用高超的技艺

把越族女子穿汉服、跳楚舞的形象

定格在了一块小小的青白玉上

不仅重现了当时的乐舞风采

更诉说着楚、汉、越

三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监制丨唐怡制片人丨毕磊文案丨孙煜祁视觉丨丁丽洁技术丨蔡子旭审校丨朱冬梅统筹丨刘莹 田昊原特别鸣谢丨 南越王博物院 总台广东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免责声明
未经许可或明确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复制、转载、摘编、修改、链接读特客户端内容
推荐阅读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