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2020年深圳“年度教师”评选中,来自宝安区滨海小学的高春艳荣获“年度教师”,第二天,8月29日她便马不停蹄地赶到了广西都安,开始为新学期的到来做准备。
“我在广西,现在在准备教案。”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高春艳在电话中表示。这位有着22年教龄的科学老师,曾经是一名设计师。因为17年前,在贵州支教激起她的教育情怀,在年届50之际,她又再次奔赴广西支教。
高春艳告诉记者,她是教师子女,从小崇拜着当教师的父亲。大学期间,误打误撞报了建筑类专业,当了五年的建筑设计师,这段经历让她锻炼了自己的科学思维,也积累了扎实的专业背景。
她还清楚地记得,20多年前的8月26日,偶然间路过一家中学的门口,看到其校门口贴着大红纸,上面写着招聘信息,校长刚好走出来,听到她在设计院计算机室的工作经历,便让她第二天来上班,她成为一名计算机老师。
真正激起她的教育情怀的,是2002年贵州支教的经历。她回忆道:“我们刚到那里,教学楼摇摇欲坠,没有计算机,师资也严重缺乏。”在这样贫困的环境下,校长拿自己的房子去抵押贷款,给学校买了计算机,这样的精神深深震撼了高春艳,目睹的这一切让她最终坚定了自己要从事教育行业。
此后她去高校深造,考取了西南大学的教育学硕士,高春艳感慨道:“从建筑师到教师,风风雨雨二十二年,送走一届又一届的学生,感受到培养人才比建设一栋大厦更有幸福感。”
2019年,距离贵州支教已经过去了十七年,高春艳再一次回到山区支教,这次是前往广西的极度贫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中心小学支教。事实上,当时高春艳的父母已经年迈,儿子又在外读大学,支教对她来说,不是一个好选择。
怀揣着对支教的情怀,她还是跟学校主动请缨。她认为,在扶贫事业中,教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环。“要拔掉穷根,就要先做教育。唯有读书才能阻断贫困的代际相传。”在支教过程中,她组织深圳的爱心人士为学校捐洗碗池和深圳校服。除了物质上的帮助,他们也带来了精神上的鼓舞,激励了大山的孩子去追逐梦想,将眼光放到更广阔的世界。
高春艳告诉记者,她将自己的一系列创新教育理念和课堂带到了山区,使得山里的孩子得以从实践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一年时间里,她设计并实施了“三门课”:上好科学课,让课程理念能在学校课堂落地;开设就餐课,形成有序、优雅、文明的学校活动文化;组织辅导课,引领当地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高春艳坚持在自己的公众号上记录自己的支教经历和对教育的反思。她认为,教育行业的更新换代速度是很快的,教师是一定不能吃老本的,必须不断努力才对得起教师的称号。她担任支教队队长,鼓励大家一起写公众号,一起读书和发现问题,利用平台让自己进步。“获评深圳年度教师,需要承担责任,也要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影响更多的老师。”她说。
编辑 刘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