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公园20分钟效应”
在社交平台出圈了!
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在户外待上一小段时间能够让人更加快乐。即便不做运动,只是到公园待上20分钟,人的状态也会更好。
随着五一将至
深圳公园草坪上
也渐渐“长”满了来
“散散班味儿”的年轻人
图源:小红书网友
想随时随地都能找到个公园
发呆20分钟?
深·千园之城·圳:
安排!
4月29日
备受瞩目的
2024深圳设计周
“山海连城”主题展
暨交流沙龙活动举行
此次活动集中呈现了
“山海连城”计划构建
“一脊一带二十廊千园万径”
生态游憩骨架的宏大愿景
和设计赋能美好生活、
塑造提升山海城自然风貌意象的
最新成果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报道)
开幕活动发布了
山海连城LOGO
展示了山海连城导览图册
LOGO设计以“编织”为主题
将“山海连城”4个汉字
演化成为图形化的语言
“山海连城”LOGO正式发布
“山海连城”LOGO。图源:深圳市感观体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导览图册包含总体导览图、
特色体验片区导览图
以及特色主题游览线路导览图
计划在火车站、地铁站等地点投放
让市民、游客能更便利地
了解山海连城精品路线
走进山海,亲近自然
畅享全球“设计之都”
和“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
的独特魅力
深圳市山海连城公众导览图
↓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高清大图↓
此外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常设有深圳城市规划展
为契合本次设计周活动主题
在4月27日至5月6日设计周活动期间
进一步丰富“山海连城”计划实施推进的情况
2024深圳设计周“山海连城”主题展览。
山海连城
是为了实现“山、海、城、园”有机融合
让市民能够尽达山海、畅享自然
用“绣花功夫”
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突出展现深圳山海自然的城市魅力
深圳是国内较早
开展城市设计探索的城市
尤其是近年来积极统筹
蓝绿资源与城市空间
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
实施“山海连城”计划
营造了山海城交融的生活家园
人文与自然野趣相伴的户外乐园
据介绍,《深圳市公园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暨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正按照“1120”“520”的行动密码展开,以绿道、碧道、古驿道等步道系统为底,以“连”为核心,围绕贯通“一脊一带二十廊”,建设五大片区二十个公园群,构建鹏城万里多层次户外步道体系,将步道系统、山海资源与城市生活更好地“连”在一起,打造融合市民活力场景的绿色公共空间网络。
市民参加户外活动,打卡鲲鹏径。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忠 摄
目前
“一脊一带二十廊千园万径”
的美好蓝图正渐次化为生动现实
连生境、连生产、连生活、连生趣
让最具代表性的
海湾、山体、河流、生态绿廊
和大型公园绿地一一贯通
实现“山、海、城、园”有机融合
让深圳人的城市生活
真正实现开门入园、推窗见绿
畅享自然野趣

其中
“山脊翠脉”方面
“三径三线”中的主线
200公里鲲鹏径
已基本贯通
鲲鹏径起终点标识
与标距柱设置工作完成
鲲鹏径1号桥
(梅林山-银湖山生态廊桥)
顺利贯通
启用之初即迎来豹猫过桥穿行
鲲鹏径1号桥。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伟文 摄
深圳市民打卡鲲鹏径万里步道

“滨海蓝带”
以茅洲河口-坝光/鹿咀
约200公里的滨海骑行道
为实施载体
规划11段缤纷异彩的特色段落
实现连续畅行的骑行贯通
提供多维视角的亲海体验
其中代表性工程
西湾-前海湾桥下公园
已贯通投用
吸引众多市民前往骑行体验
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已经吸引不少市民打卡。

“山海连廊”方面
20条廊道中的4条山廊、
7条水廊已开工建设
全市沿海沿河的连通断点
已进行新一轮梳理
并逐步开展适宜的行动计划
5大片区20个公园群
的建设已卓有成效
福田区中部实现“五园连通”
宝安区、罗湖区“八园连通”
的局部贯通也将在今年实现
梅林山公园、银湖山公园、笔架山公园、莲花山公园、中心公园建成中部公园群“五园连通”。
“山海连城”计划已初见成效
社会反响非常热烈
下一步
深圳还将继续秉持
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
全力推进“山海连城”计划各项工作
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
“山海连城 绿美深圳”壮丽画卷

在本次开幕活动的沙龙环节
多家设计团队的负责人做了分享
导览市民“亮点”抢先看
深度“连”入山海城新境界

大沙河空中栈道。(图源:艾奕康)
大沙河空中栈道以森林五感为主题,在保留现状密林的前提下,形成高低起伏的步行路径。林上栈道总长度约300米,位于河道中段水岸森林片区,绿地被密林包裹,生态特质显著。空中栈道与林中栈道相互交织,依次在绿林中穿梭展开。沿着高低起伏的步道,设置有林中极限活动场地、林中树屋、儿童游戏沙池、螺旋楼梯、树冠平台等趣味功能节点,将原本密闭的绿地转化为承载居民休闲亲子活动的功能空间,形成探索自然、感知自然、森林游憩的生态型景观空间序列。

新洲河碧道及廊桥。(图源:艾奕康)
新洲河碧道全长约6公里。碧道廊桥以都市活力为主题,将公共绿地连接成网,引入空中跑道、碧水云桥、观水平台、互动廊架等景观节点,串联两处跨河桥,既解决了现状慢行断点的问题,又形成上下两层的复合型水上环桥空间,还可夜观河景灯光秀和空中舞台户外表演,实现了高密城市空间的便捷连接及复合使用。

西湾-前海湾慢行公共空间。龚志渊 摄
桥上,是快节奏的经济流动;桥下,是慢节拍的生活闲适。
作为深圳首次探索利用规模化桥下空间改造休闲公园的项目,“山海连城”计划“滨海蓝带”的主要断点西湾-前海湾桥下公园,结合上位规划、周边资源、公众需求,开展创新设计,已于2024年3月基本贯通。
6公里全线建有漫步道、跑步道及骑行道,结合周边自然禀赋形成各美其美的三段多节点,即水岸都会段、活力空间段、西湾海林段;结合项目可达性,设置绿野漫道、跳跳乐园、篮球剧场、沐风河口、欢乐市集五大景观节点,功能涵盖全年龄段人群,联动城市生活和生态资源。沿线置入艺术装置形成一系列非正式社交空间和自然创想空间,鼓励人际交流,供市民打卡休憩。

鲲鹏径二号桥与桥上景观花境设计效果图。(图源:深圳成行建筑设计)
鲲鹏径三号桥效果图。(图源:深圳成行建筑设计)
鲲鹏径二、三号桥位于深圳中部生态脊梁连通的重要节点,串联起约2公里长的银湖山郊野公园至红岗公园东马岭山脊绿廊,是营造“山海城”交织共融格局、完善“公园城市”体系、深入探索城市文明与生态文明共荣的特色创新。两桥长度均超200米,构筑了城市与自然的融合交汇点,打造了“最城市的生态廊桥、最公园的生态廊桥”。
两桥桥身造型轻盈,桥面利用桁架结构特性,设置钢爬藤架及植物攀爬围护网,形成人与动物互不干扰的生态隔离带。连廊为目标物种提供快速通过的生态路径,以及可短暂休憩的环境及食源。
结合场地条件差异,桥上营造藤蔓植物特色生境,植物空间变化丰富。如二号桥以藤蔓绿叶形态,串联银湖山及红岗公园西马岭,桥面采用粉白色系簕杜鹃爬藤;三号桥以彩色波浪形态,串联红岗公园东西马岭,桥面采用花繁且具微香的珊瑚藤。鲲鹏径二、三号桥将加快推进建设。
编辑 杨渝嘉 王雯 审读 韩绍俊 二审 党毅浩 三审 唐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