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5年,采访200余位重要亲历者,积累原始田野笔记逾百万字、电子影像及视频近100G。”一组数字显示了一部作品的“厚重”,4月26日,“逐梦珠三角,水润大湾区——长篇报告文学《脉动大湾——国家超级地下调水工程纪实》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成功举办。
研讨会由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水利厅指导,广东省出版集团与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花城出版社、花城文学院承办。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广东省水利厅和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领导,梁鸿鹰、徐可、李朝全、杨晓升、王国平、张从联、王辉等有关领导、专家,以及作者赵川出席本次研讨会。会议由花城出版社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主持。
湾区“潜龙” 意义非凡
2024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5周年。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湾区,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科技创新载体、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优质生活圈等多个领域,彰显蓬勃发展态势。
大湾区地处珠江三角洲,水系发达、降雨丰沛,历史上并不觉得缺水。然而在近四十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快速发展,成为一个新型崛起的城市群,长期面临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深圳更是与北京、天津等老牌缺水城市共列“全国七大最严重缺水城市”。
大湾区,一边是人口、经济高度集中的东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逼近国际公认的40%警戒线,另一边是水资源总量为东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开发利用率仅为1.3%。优化东西部水资源配置,成了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问题。
在此背景下,大湾区“超级水利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运而生。该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是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和广东省“五纵五横”水资源配置骨干网的重要项目和水利基础设施。
工程西起西江干流顺德鲤鱼洲,东至深圳公明水库,沿途输水至广州高新沙水库、东莞松木山水库、深圳罗田水库,以地下深层隧洞形式穿越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群。工程由一条干线、两条分干线、一条支线、三座泵站和四座调蓄水库组成,其中包括新建的广州高新沙水库。
真实还原 精神提炼
报告文学《脉动大湾——国家超级地下调水工程纪实》精选版首发《人民文学》杂志2024年第1期,单行本由花城出版社2024年4月出版。作者赵川深入工程建设一线,采访了200余位重要亲历者,积累原始田野笔记逾百万字、电子影像及视频近100G,真实还原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过程,深度讲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智慧水利故事,深情刻画一批“全国工人先锋号”“时代楷模”的奋斗者群像。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表示,今年有一个热词叫“新质生产力”,今年1月30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国家水网骨干工程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工程的设计者和建设者大胆创新,运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攻克世界级难题,开展科研课题40项,到目前为止一共取得33项国家级专利。这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作者赵川历时五年,采访了200多位参与者,积累超过100万字的笔记。“很多人觉得面临大量选材是一个困境,但我觉得这时候应该祝贺写作者有大量素材可以优选。这本书里,每一章每一节都有作者的脚印在里面,这是我特别感动的。”
广东省水利厅表示,工程对支撑大湾区经济发展,尤其对香港的繁荣稳定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该书通过对人物的描写,展示了新时代水利人的精神。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领导指出,水,就是“脉动”,水脉相当于一个城市的血脉。大湾区同根同源,习俗相亲,人文相近,所以“脉动”是大湾区的生命之动,对大湾区的建设发挥很大作用。而这个工程的指挥部,就设在广州市南沙区。
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认为,作品对水利、大国制造、工匠精神的提炼过程中有很多关于大型设备和水利规律的描述。水利对整个民族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如果没有水,我们根本没法存在,而怎么发挥水之利,发挥它的最大极限,最重要的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和奉献精神。这部作品有很多可圈可点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的地方。
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作品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和人文关怀,通过西水东调工程,反映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生存危机和困境。罗田水库工程中主人公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爱护,既是对绿水青山理念的践行,也是美丽中国的实际行动。
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李朝全表示,该书题材非常独特,一般修水利工程都在地面上修,而珠三角配水工程是在地下修,这是很吸引人。它跟港珠澳大桥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是大家肉眼能看见的,一个是肉眼很难看见或者看不见的工程,两个工程相映成趣,非常有意思。
中国作协报告文学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杨晓升认为,作者描写了从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施工技术人员到普通工人等众多劳动者群像,挖掘了工程成功的秘诀和内核,从而提升作品的说服力,也增强作品的力度和深度。
《光明日报》文学评论版主编王国平认为,作品把科学、技术、工程比较硬核的内容与精神文化进行碰撞,一个工程过于强调科学逻辑,有可能陷入工具理性里,而这部作品更多的是讲文化和精神层面,特别是讲三个“留给”的文化,精神文化的注入,一下子让作品立起来了。
人物群像 立体丰满
水利专家,广东省水科院副总工程师张从联说:“水利工作者给人的形象一般都比较朴实,经常冲到最前线,跟水、土、泥巴和钢筋混凝土打交道。社会对水利人的理解和了解也不是太多。这本书对于提升水利工作者的形象、增强水利工作者的自豪感和使命感非常有意义。”
工程专家,广东粤海珠三角供水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对该作品在文学界引起关注表示了感谢,并希望通过作品能让更多人了解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我初读的时候还没有感受到文学乐趣,反复阅读后发现自己已经是书中的人物,这让我非常感动。”
该书作者、深圳报业集团高级记者赵川在会上分享了采访、创作过程中的心得。“这个工程团队是我从业三十多年以来遇到的最令我感佩的队伍。时代楷模群体是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但在我看来他们就是普通人,他们只是想把工作做得极致,把这份活干到尽善尽美。我作为一个新闻人、一个作家,我的理念是回归到人,写普通人的故事。”
编辑 王雯 审读 张雪松 二审 桂桐 三审 叶志卫
读特热榜
IN视频
鹏友圈
创新之城深圳,也是“爱阅之城”,多年来一直深耕全民阅读。在地铁、公交上,在公园草坪、长椅上,在各具特色的书店、书吧里……你经常能在各种各样的地方,看到深圳人读书的身影。从社区的公共图书馆、街边的“24小时书吧”,到连续举办25届的“深圳读书月”,文化的力量正“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一起来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可以是你在通勤地铁上,读散文的片刻惬意;可以是你周末在莲花山公园,铺块餐布边晒太阳边翻书的悠闲;也可以是你深夜路过24小时书吧,透过玻璃看到陌生人专注读诗的温暖剪影~让我们一起收集这些闪光瞬间,让书香在交流中传递,让更多人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温度! 【本期话题】#爱读书的深圳人# 【活动礼品】有你“圳”好深圳盒子、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 【活动时间】即日起-9月20日 【参与方式】在鹏友圈带话题分享你在深圳遇到的美丽读书瞬间,我们将根据动态的质量、评论数、点赞量选出3位用户分别送上有你“圳”好深圳盒子1份和帆书“李蕾讲经典”月卡1份。 【兑奖方式】活动结束后我们将为入选用户发送短信收集领奖信息,请您注意查收。
00:11
小梅沙畔,邂逅今日绝美落日 图为拍摄于9月11日,捕捉到深圳小梅沙的落日美景,那温暖的色调,将海、山、城都渲染得如梦如幻 。#读特小记者#
03:09
《好日子》
00:42
#水木年华25周年巡演深圳站 很幸运在读特抽奖活动抽中了水木年华的门票!谢谢读特实力宠粉,请我看了秋天的第一场演唱会! 散场时体育馆的灯亮起来,耳边还飘着《一生有你》的尾音,身边的人还在哼着“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时的容颜”,后援会让我们去老师们的酒店等合影,合影后在吃烧烤的地方偶遇缪杰老师——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缪杰老师非常接地气,把刚在舞台上闪着光的青春,突然拉到了眼前的小桌子上。 演唱会时有多热血,宵夜就有多踏实。他没舞台上那么“亮”,穿简单的T恤,《在他乡》这首歌太适合在深圳奋斗的我们;缪杰老师还是我老家黔东南榕江县的荣誉村长,对粉丝十分亲切。许多人当年第一次听《启程》是在二十年前的校园里,那时《完美世界》是真的很火。我们把《一生有你》唱给他听,他还随着我们的节奏打着拍子。 临走时我说“榕江见!”,他也回我“榕江见!”。那些藏在旋律里的晚自习、毕业季、第一次离家的夜晚,被他在台上一唱,就全活了过来;而这顿没什么讲究的宵夜,更像给这场青春回忆加了个温暖的注脚——原来陪我们长大的人,真的就像身边聊得来的朋友一样,亲切又真诚。 谢谢读特助我圆梦,希望读特继续为用户带来更多福利,比心~
【图片动态】
- 友情链接: 深圳新闻网
- 粤ICP备10228864号
- 粤公网安备 44030402000917号
- Copyright @1997-2023 深圳特区报社